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跟杨教授比赛是不可能会赢的,现在温儒正已经放弃这个想法,他可不想像周瑜一样吐血。
他现在有一个新的挑战对象,那就是南都医大的人工智能模型,他跟它比一比看病理切片的准确率。
人工智能终究要喂医生的数据,所以它的优势在于机器的超强算力和对细微差别的鉴别,比如说两个人的红细胞差别。
这正是人的弱点,人的经验和眼力比不过人工智能。
但是人工智能有一个弱点,它不能自己创新性创建一些理念,但是温儒正可以,他可以创新性建立新的方法,新的标准,而人工智能只能在现有数据进化,将现有数据发展到极致。
所以,温儒正有信心战胜何教授的人工智能模型,他决定跟这个模型较量一下。
像温儒正这种人一定需要找一个对手,这样生活才有滋有味。
杨平得益于人工智能模型的帮助,Y染色体的基因封闭机制很快得到破解,而且利用大模型搭建的虚拟环境进行试错,找到了将这种特殊机制转移到K生物制剂的方法,很快,新的K生物制剂被制造出来。
在杨平的带领下,这种惊人的迭代速度,让整个团队的人感到惊讶,当初刚刚推出的时候,K生物制剂是一个非常粗糙的半成品,十分不成熟,不管是效果还是安全性都无法保证。
新一代的K生物制剂推出,首先是测试它们的稳定性,看看它们到底需要多少代才会出现明显的变异。
这段时间杨平在系统空间没有安排什么实验室,但是平时也经常在系统看见看书,看书累了,就做做手术,现在主要精力在科研上,把做手术已经当作了业余兴趣,相当于读书之余的游戏。
在现实中,杨平已经很少做手术,除非宋子墨和徐志良拿不下的手术,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
即使这样,他们的手术量完全比不上杨平,杨平在系统空间当游戏一样,动不动就是几十台手术,所以手术的手艺一点也没有拉
下。
从临床转型到科研,这是杨平的重大决定,科研给医学带来的贡献远远超过手术,所以他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一个轻重选择,而不是兼顾两边。
临床这边已经交给副主任宋子墨去管理,自从杨平获得诺贝尔奖,三博医院的名气在国内国际的越来越大,很多进修医生也陆陆续续来到三博医院。
周主任带着一批新的进修生来到研究所的临床病区,这一批进修生有十几个,一半来自国外,一半来自国内,来自国外全部是欧美顶级医院,因为研究所的临床病区对进修医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一般人很难合格。
除非像李民医生那样有直通的进修资格,依靠正常程序进来,对医生的教育背景、资历和实践水平要求非常严格。
周主任将进修医生交给张林离开了,张林安排他们先参加早交班,会后再统一做出安排。
在这批医生之前的一个月,已经来了好几个医生,这些医生很多就听过杨平的各种传闻,但是来到科室之后,他们没有看到过杨平做手术,所有的手术都是宋子墨和徐志良做做,他们以为,杨平很可能是一个只搞科研的临床
医生,并没有手术技能,而那样举世闻名的手术案例,很可能是冠名杨平,其实是宋子墨或徐志良主刀。
这在国内大医院并不少见,有些科主任擅长科研,不擅长看病和手术,看病和手术这种事情交给手底下的业务水平高的临床医生去干,自己只专注于科研发论文,在内部大家都知道这种情况,但是外来的病人并不知道这种情
况,还以为他手术水平很高。
这些进修医生猜测,大概杨教授就是这种情况吧,像杨教授这种人才,已经获得诺贝尔奖,其实也已经不需要做手术,毕竟做手术很辛苦。
研究所的临床病区,因为今夏医生的增多,参与早上交班的人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好在研究所的办公室很宽敞很大气,暂时还够用,能够容纳这么多人。
病区新来一对特殊的病人,在值班医生完成交班之后,宋子墨亲自来介绍这个特殊病人,来自美国的一对九岁的连体姐妹,她需要做分离手术,但是美国医生经过多次缜密地研究讨论之后,决定这种连体人无法手术分离。
她们分化出两套完全不同的器官和系统,各自可以依靠独立的系统和器官能够正常生存,这是做分离手术的基本条件,这一对连体姐妹是符合这种生存条件的,所以在理论上能够做分离手术。
但是理论归理论,实践起来不是那么回事,这一对连体姐妹相连的部位都是高位区域,比如头部、上颈椎、胸腔,他们的延髓,上颈髓以及外面的颅骨、椎骨等等连在一起,胸腔连在一起,心脏和肺部也是连在一起。
分离手术几乎是地狱级,所以在美国,没有医生敢给她们主刀手术,约翰内森将患者推荐来三博医院,这对姐妹的父母本来就是医生,所以毫不犹豫带着小孩来到中国,希望可以碰一碰运气,当然,他也没有抱太大的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