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当天上午,黄枝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
议题只有一个:推动“清源”
系统申请国家信息技术安全评估认证(CNITSEC),并同步启动与司法部门的合作试点。
李维皱眉:“这意味着我们要开放更多底层架构,甚至可能要接受政府审计。”
“没错。”
黄枝点头,“但我们没有退路。
当我们的工具开始影响现实判决时,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与透明度。
否则,我们就成了另一种‘垄断真相’的人。”
会议室陷入短暂寂静。
于征缓缓开口:“法律团队可以立刻起草申报材料,但我担心的是??一旦进入官方流程,会不会被收编、被稀释、被变成一个‘听话的工具’?”
“关键在于谁掌握主导权。”
黄枝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我们可以合作,但不能交出灵魂。
代码依旧开源,机制依旧独立,决策依旧由社区驱动。
我们要做的,是让体制看见我们的价值,而不是跪着求它接纳。”
最终,全员表决通过。
当天下午,一封加盖公章的正式函件从“清源科技有限公司”
发出,递交给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及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办公室,提出三点请求:
一、将“清源”
系统纳入网络谣言治理推荐技术方案;
二、允许其生成的查证报告在民事诉讼中作为辅助证据参考;
三、开放接口对接公安反诈大数据平台,实现高危信息实时预警联动。
与此同时,黄枝亲自撰写了一篇万字长文《关于建立公民数字知情权保障体系的倡议书》,发布在“清源”
官网首页。
文中系统梳理了过去两年国内重大谣言事件造成的社会损失,指出当前信息治理体系存在的三大断层:普通民众缺乏查证能力、基层执法缺乏技术支持、公共平台缺乏问责机制。
他写道:“我们不寻求特权,只希望每一个普通人,在面对一条令人心惊的消息时,能有一扇门通往真相??而这扇门,不应因资本干预、权力压制或技术壁垒而关闭。”
文章发布不到四小时,转发量突破百万。
多家高校法学院组织研讨,多位知名学者公开支持;更有数十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社交平台上表态,呼吁加快网络治理法治化进程。
然而,风暴也随之而来。
第三天凌晨,一份匿名白皮书在网络上疯传,标题赫然写着《“清源”
背后的意识形态陷阱》。
文中罗列所谓“证据”
,称“清源”
项目实际受境外基金会资助,其开源代码中藏有后门程序,意图收集敏感舆情数据并向外输送;更荒谬的是,竟将陈婉当年遭遇的网暴归结为“自导自演的社会实验”
,暗示黄枝借此博取同情、骗取信任。
攻击手法比以往更加阴毒??不再是简单的抹黑,而是试图从根本上否定“清源”
的道德正当性与技术可信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