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话音未落,助理匆匆推门进来,递上一份紧急文件??国家技术监督局回函,同意将“清源”
纳入《电子证据采信技术规范》修订草案的试点项目,并建议加快立法进程。
这意味着,未来不仅民事案件可以引用“清源”
报告,刑事侦查中的网络线索溯源也有望以此为依据。
“这是制度层面的认可。”
董萱低声说,眼中泛起微光。
“也是责任的加重。”
黄枝接过文件,指尖轻轻抚过公章印记,“一旦写入法规,我们就不能再犯任何技术失误。
一个误判,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当天下午,他受邀参加一场由最高法信息化办公室主持的闭门研讨会。
会场设在北京西城一栋不起眼的老楼里,参会者包括多位资深法官、网络安全专家以及公安部技侦代表。
议题只有一个:如何构建兼具效率与公正性的数字证据认证体系。
一位年近六旬的女法官发言时语气沉重:“去年我审理一起名誉侵权案,被告坚称自己转发的是‘朋友亲眼所见’,结果原告因此抑郁住院。
可等到我们调取后台数据完成溯源,已经是半年后。
那时候,伤害早已无法挽回。”
她看向黄枝:“你们的系统能在两小时内给出查证结论。
如果这样的工具早几年存在,也许就能少一些悲剧。”
黄枝点头:“但我们必须明确边界。
‘清源’只能回答‘这条信息是否属实’,不能代替法官判断‘这个人是否有恶意’。
技术的作用是照亮迷雾,而不是执掌法槌。”
会议持续到傍晚,最终达成初步共识:建立“司法-技术协同验证机制”
,即法院在受理涉及网络谣言的案件时,可启动快速通道,请求“清源”
系统提供加密版查证报告,并由第三方审计机构同步复核,确保程序正义。
走出大楼时,夕阳正洒在青砖墙面上,映出一片温暖的金红。
黄枝掏出手机,给董萱发了条语音:“今天,我觉得陈婉离正义又近了一步。”
回家的路上,他绕道去了郊区的一座公墓。
春日的风带着泥土与草木的气息,墓园安静得能听见鸟鸣。
他在陈婉的碑前放下一束白菊,轻轻擦拭着照片上的浮尘。
石碑上刻着她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话:“我相信光,即使它暂时熄灭。”
“案子要开庭了。”
他低声说,“你看到了吗?那个造谣的人,终于要站在法庭上了。
不是因为你死了才被重视,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再沉默。”
他停顿片刻,声音微微发颤:“我知道你最讨厌煽情。
所以我不会说什么‘为你而战’这样的话。
我只是觉得,这个世界不该总是让老实人吃亏,让说真话的人流血又流泪。
如果你还在,一定会支持我现在做的事吧?”
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回应。
第二天清晨,一则新闻悄然登上热搜榜首:《“清源”
首次参与司法协作,协助破获特大网络诽谤团伙》。
报道披露,通过“清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