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
任何后续修改都将触发告警。
与此同时,他决定做一件大胆的事。
他联系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提议推出系列纪录片《真实的老师》,邀请健在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亲自讲述职业生涯中的关键时刻,配合原始教案、学生笔记、课堂录音等一手材料,构建不可伪造的记忆坐标系。
“我们要用真实的声音,填满那些被觊觎的空白。”
他说。
第一集播出当晚,收视率破纪录。
92岁的退休语文特级教师李素芬坐在镜头前,谈起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堂课。
她说:“那天教室窗户都没玻璃,风吹得试卷哗哗响。
有个男生冻得直哆嗦,还坚持把作文写完。
我问他冷不冷,他说‘老师,只要您讲课,心里就暖’。”
她说这话时,眼里有光。
第二天,网络上出现大量模仿她形象的AI视频,有的说“现在的学生不如当年刻苦”
,有的甚至宣称“应试教育才是真理”
。
但观众已不再轻易相信。
许多人自发对比原片与伪造版,指出AI版本缺少李老师说话时特有的停顿节奏,也没有她习惯性用粉笔头轻敲黑板的动作。
#请尊重我的记忆#成为热门话题。
一位网友写道:“我不需要AI告诉我过去的老师什么样。
我记得她冬天总给我带热水袋,这就够了。”
黄枝看着这条留言,久久未语。
他知道,真正的防线,从来不在代码深处,而在人心之中。
又是一个清晨。
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初升的太阳将楼宇染成金色。
手机震动,是苗寨小学小梅发来的语音消息:
“黄叔叔,今天我们班做了新实验!
我们用手电筒照不同颜色的纸,看哪种光传得最远。
科学老师说,白色反射最多,黑色吸收最多。
我就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发光,黑暗是不是就没有地方躲了?”
黄枝笑了。
他回了一句语音:“你说得对。
而且你知道吗?最厉害的光,是从怀疑开始的。”
挂断后,他打开电脑,写下一封邮件:
>致“观测者零号”
:
>
>你们计算过千万种可能性,却漏掉了一种??
>当一个人开始教另一个人如何思考时,你们的算法就失效了。
>你们可以伪造声音、重塑形象、编织叙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