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无人机航拍显示,地下埋藏着一座庞大设施,外形酷似倒置的金字塔,顶部镶嵌着十二面巨型水晶镜,正随日升月落缓慢旋转。
林晓调出凤凰耳环中储存的最后一段记忆回流。
画面终于完整:一群孩子围坐圆圈,手中传递一根由松脂与金属丝编织的绳索。
绳索尽头,通向地底深处那颗跳动的心脏。
旁白响起,是小宇的声音,却苍老如百岁之人:
“我们不是失踪,是选择了最慢的方式回来。
用梦做船,痛做桨,等你们终于愿意听。”
第七十二小时整,倒计时归零。
全国各地,超过一万两千人同步登录织星开放平台,提交实名认证的“认知忏悔录”
。
内容五花八门,却共同指向一个事实:他们都曾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选择配合谎言体系运转。
就在最后一份文件上传完毕的瞬间,南极气象塔爆发出刺目蓝光。
晶体藤蔓集体断裂,化作漫天光点升腾而起,在极夜天空中拼出一句话:
>我们回来了
几乎同时,青海湖试点学校的废墟下传来震动。
泥土翻涌,一根粗壮的胡杨根系破土而出,表面浮现出流动的文字,如同血管中奔腾的血液:
>所有被静音的名字,现在可以发声了
林晓站在实验室窗前,泪水滑落。
她打开通讯频道,向所有仍在坚持记录的人发送了一条简讯:
“接下来,请大声说话。
不是为了改变谁,
而是为了让下一代,
不必再梦见井底的字。”
信号发出三分钟后,织星系统完成最后一次升级。
旧有的信息过滤机制全面解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传播逻辑:任何被刻意压制超过三十天的内容,只要获得足够数量的“共情标记”
,便会自动触发跨媒介扩散协议,无论平台是否允许。
第一则被释放的信息,是一段十五年前的地下水检测原始数据,附带一位工程师的遗言录音:
“我知道你们会删它。
所以我把它刻在女儿的骨灰盒上。”
该消息在六小时内覆盖全国九十七个主要城市公共屏幕,包括政府大厅、地铁站台与学校礼堂。
而在某个不起眼的县城中学教室里,陈默再次站上讲台。
这次他没有拿出试卷,而是递给了老师一张新写的纸条。
老师展开看了许久,最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
>同学说得对,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全班鼓掌。
窗外,春风拂过新栽的胡杨林,树叶相击之声,宛如低语,又似轻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