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况且武帝即位以来,推重的乃是儒学。
董仲舒这样的当代大儒受其尊显,主父偃看了非常眼红,于是在他晚年,转变了“学术”
方向,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当然,其他诸子百家的学问知识,他也不是刻意地回避,而是广泛地博览和吸收。
若说董仲舒是一个侧重于理论建设的学者,那么主父偃则更看重实践与应用。
董仲舒大概是衣食无忧的人,他感兴趣的是著书立说,传之后世,是所谓“身后名”
;主父偃则家境贫寒,所以他热切期盼的不是来世,而是今生,是名显于当世,是今生的物质享乐。
于是主父偃开始四处寻找机会——不光是家乡齐国,他还去过齐国以西以北的燕、赵、中山等地游学求教。
可是,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燕赵等地,他都是一个不受待见的人,通常连钱都没有人肯借给他。
这可能是因为主父偃太穷了;也可能是因为他改变贫困现状的心情太过急迫,目的性太强,所以招致别人的反感;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这个人,天生的跟人不合群。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四处碰壁的主父偃对诸侯国彻底失望,索性来到长安天子脚下来碰碰运气。
他找到了大将军卫青。
或者是因为大家都是贫贱出身,又或者是看出了主父偃身上的才华,卫青屡屡向武帝推荐他。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武帝并没有召见主父偃的意思。
日子水一般地流走,跟日子一起流走的,是白花花的银子,如今的主父偃,已是囊中羞涩、一贫如洗。
更让人生气的是,那些诸侯的宾客一个个眼高于顶,不把他放在眼里,对他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
主父偃决定最后一搏,于是向武帝上书。
主父偃的奏书并没有什么新意,主要是劝武帝用兵要慎重,要爱惜民力,这是汉初知识分子的共识。
不过主父偃学过纵横术,因此这封奏书写得文采斐然,论理精到,故而深得武帝的喜爱。
所以奏书早上递了上去,傍晚时武帝就召见了他。
另有严安、徐乐两人同时上书,其所说与主父偃也是大同小异,武帝也召见了他们。
武帝对三人说:“你们此前都在哪里呢?为何我们迟至今天才得以见面?”
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于是拜主父偃三人为郎中。
而三人中,又数主父偃最为活跃,他屡次入宫进见武帝,指点江山、纵论古今,其所指陈,无不切中要害,渐渐成了武帝倚助的智囊。
武帝升任主父偃为谒者,不久又升他做了中大夫。
一年之中,主父偃的官帽子换了四次,四次得到提升,一时成了武帝身边最为炙手可热的“红人”
。
恰逢卫青、李息攻取“河南”
,主父偃遂建议武帝仿秦将蒙恬旧法,在此建立朔方郡,如此进可攻、退可守,实是开疆拓土、万世不易的大业。
武帝听得心脏怦怦直跳,但构建朔方郡要耗费的人力物力乃是个天文数字,所以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交给百官讨论。
百官都是持重的循吏,在他们看来,建城朔方耗费巨大而其效难测,故而纷纷表示反对。
代表人物就是公孙弘。
公孙弘不甘平庸
说起来,公孙弘与主父偃还是老乡,他也是齐国人,只不过主父偃是临淄人,他是淄川人。
公孙弘,表字为季,看来应该是家里的老三。
他年轻时曾做过老家薛县的狱吏,因为犯了罪过,所以被免职。
公孙弘与主父偃一样,家境都非常贫困,又被免职,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去海边放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