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汉代,被判了死刑不是非死不可,要活下去有两种办法。
一个是出钱赎罪,比如李广就曾以此换得一条性命,可是李家世代为将,家资不菲,而司马氏虽也世代为官,却都是“仆、祝之间”
的史官,并不富有。
此路显然不通。
另一条路就是接受屈辱的宫刑。
生存还是毁灭?这要看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
司马迁很明白,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全靠我们自己来赋予,靠我们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生命轨迹来填充。
所以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如果就此而死,一事无成,那就比鸿毛还轻。
司马迁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叮嘱,想起了自己未竟的史书,所以他选择了接受宫刑。
“活下去!
找到我生命的意义!”
司马迁在心底吼着。
然而人是社会人,所以人不仅仅是活在天地间,也是活在别人的眼里、心上。
司马迁准备好了接受各种各样的嘲笑,可是宫刑的奇耻大辱始终有如一块大石,沉沉压在司马迁的胸口,压得他喘不过气。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这是他内心痛苦的写照。
怎么办?唯有将一腔未冷的血投到笔端。
于是有了《史记》。
《史记》的史料价值自不必说,那是开天辟地之功,虽与日月争辉可也。
可是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写史而不泥于史,而是下笔常常倾注了自己的感情。
于是一个个已为“陈迹”
的历史人物都有了血肉,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民族文化的璀璨星空之中。
他们有的是冠盖天下的诗人,如屈原、宋玉;有的是百战功成的将军,如韩信、李广;有的是踽踽独行的思想者,如孔子、荀子;有的是雄踞一方的霸主,如齐桓公、晋文公等等,司马迁的笔可谓曲尽其妙,把他们每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都给勾画出来,而要做到这一点,有时恐怕就要对历史稍事“加工”
和“改造”
。
例如屈原。
近代以来,很多人怀疑屈原其人的真实存在,其论证都可谓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可是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就活脱脱地写出一个屈原,不止如此,司马迁的“被发行吟泽畔”
,与渔父的一场对话更是精彩万分。
试问若真有这个渔父,其应为隐逸高人,而古时教育并非如今天这般普遍,所以渔父该是大有来头,可是为何他不见传于史书?
对话现场只有他与屈原两个,且其为隐逸高人,自不屑于外传此事,那么此事司马迁又是从何知晓?可见,屈原自杀之前的这一番“造化”
,都是出自司马迁的虚构。
可是,真真假假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读《屈原列传》的时候,分明感受到司马迁和屈原的“灵肉合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