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盘龙城遗址平面图
这应该是商人带来的。
此外,内城也没有发现制陶和炼铜的遗迹,这些设施都分布在城外。
城墙外是一圈城壕(护城河),有些残留的木结构码头遗迹,发掘者推测,城壕水系联通长江,应该有航运功能。
2001年,发掘者又发现了一处断续的外城遗迹:南面临水,围起一块半月形陆地。
这种外城接水、环抱内城的构造和郑州商城非常相似,堪称郑州商城的四十倍缩小模型。
内城的“宫殿区”
有两座大型建筑建在夯土台基上,长40余米,宽6—7米。
墙体是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常见的木骨泥墙结构:用原木做骨架,涂抹很厚的稻秸泥做墙体,并用白灰粉刷;屋墙外有密集的木柱,支撑起巨大的“四面坡”
屋顶和廊檐;屋檐下的地上铺一圈碎陶片“散水”
,防止雨水冲刷地面;有陶制的下水管道把雨水排出院落。
南侧的建筑F2是没有隔间的大厅,可能是处理公务的会议室;北侧的F1有四间正屋,是主人家庭的起居场所。
3
商人到来后,原本生产陶器的盘龙城地区立刻布满了青铜元素。
考古工作者在墓葬和灰坑中频频发现各种青铜制品,有酒器、容器、炊器、兵器……内城外数公里内的聚落,如楼子湾和杨家嘴,都有大规模炼铜及铸造场,木炭灰的堆积范围达数十米。
杨家嘴遗址五期,有一条30多米长的灰烬沟,内部有陶坦堤和陶缸,还有残铜片、铜渣和孔雀石(铜矿石);楼子湾遗址五期,有一处10平方米左右的圆坑,里面有石块和铜炼渣,还有沾着铜渣的陶缸碎片,发掘者推测,这座圆坑是炼铜的工棚;杨家湾遗址六期,有一条堆满灰烬的浅沟,长30米,分布着三组共十件陶缸,均被三四块石头支起,像是架起的锅灶。
发掘报告记录的这些炭灰冶炼痕迹,都是露天工作场,还没有发现二里头遗址那种铸铜“厂房”
建筑。
盘龙城的土著居民擅长制作一种大陶缸,高度在0.5—1米之间,
底部呈圆弧形,外表有凸起的棱块,发掘者称之为“侈口斜腹陶缸”
。
它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湖北天门石家河古城,那里的居民经常制作大型陶筒形器和陶缸,然后成组埋入祭祀场。
这种缸兼有祭祀功能和实用性,可以盛粮食或水,可以炊煮,而在商人到来、冶铜产业兴起之后,大陶缸又有了炼铜的功能。
盘龙城出土陶缸以及考古人用陶缸做熔铜浇铸实验
从盘龙城的冶铸现场来看,应当是先从外地运来各种矿石,在城外冶炼成铜锭,或者继续浇铸成铜器,然后销往中原的商朝腹地。
盘龙城人随葬的各种铜器和同期中原的造型与纹饰基本相同,但也有少许本地特点:铜器上没有文字,也没有族徽等符号。
那么,盘龙城的铜矿来自哪里?
湖南岳阳铜鼓山遗址有和盘龙城造型类似的系列陶器,但没有古代采矿和冶炼的遗存,不过从地名推测,这里应当有过铜矿;4江西瑞昌的铜岭遗址有古代矿井、冶炼炉和各种设备,最早的开采时间为
商代前中期,和盘龙城基本同时,但陶器形制和盘龙城联系不大;5距离盘龙城更近的,是湖北大冶的铜绿山遗址,虽然目前只发现了西周的采矿遗迹,但很可能盘龙城时期已经有开采。
从这些零散的材料看,盘龙城的铜矿基本来自当时水路交通相对发达的鄂、湘、赣三省范围。
这些矿产未必由盘龙城人直接开采,他们很可能是通过贸易获得矿石的,比如,用铸造好的铜器和当地人交换。
寻找铜矿产地并不是太困难,铜矿表层有精致的绿松石,经常被制作成饰物流传,只要探听到这些绿松石饰物的产地,很容易顺藤摸瓜找到铜矿带。
至于盘龙城和商王朝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学者们有不同的判断。
有人认为,它由商王朝直接管辖。
这意味着本地生产的部分铜锭和铜器要无偿进贡给商王。
也有人认为,它是从商王朝裂殖出去,但政治上自主的方国。
毕竟,它和黄河边的商朝腹地距离上千里,途中要穿过山地和大小河流,还有无数土著部族领地,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王朝难以直接统治这么遥远的地区。
还有人认为,它是由长江流域土著族群建立的原生态国家,和远在北方的商朝没有任何关系。
6但不可忽视的是,这里出土的铜器和陶器与郑州商城类似,属于二里冈文化的分支;出土的卜骨上有钻孔,也和商朝腹地的占卜方式相同。
当然,器物造型未必能完全代表政治关系,还要看其他证据:一,盘龙城人的墓葬中有一部分是用狗殉葬的,而这是中原商人特有的习俗,先在墓穴腰部挖一个土坑,埋下一条狗,然后安放棺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