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死者的部分手或脚被砍掉,有些砍下的肢体放在了墓穴里。
斩肢葬在仰韶半坡文化中曾颇为流行,从半坡到先周长达三四千年,中间经历过好几轮新石器文化更替,但斩肢葬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考古学者迄今还未能读解其背后的原因。
再来看部落生活中的暴力因素。
墓穴中的尸体基本完整,没有发现被砍头或分尸后埋葬的现象。
有极少数是用灰坑或废弃的水井和窑洞埋人的,死者直身,两手交叉,身边放有一件随葬品。
很明显,这不是被杀死后的抛尸,而是由家人正常殡葬,只是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不宜埋入部落公墓。
碾子坡的灰坑中没有发现散碎的人骨,但有一件经过切割的人骨,像是肢骨一端。
发掘报告说,它不是用刀具切割的,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加工玉器的线切割工艺。
比较特殊的是利用废弃灰坑埋人的M501。
这座灰坑比较大,在快被填满时,埋进了两具成年人尸骨:一具相对完整,是一名二十五岁左右的男子;另一具则性别不明,只残留部分四肢骨,且摆放凌乱。
在两具尸骨旁边,还各摆放了一件随葬的陶豆。
看上去,这两具尸骨像是在野外被野兽咬死后吃剩的。
H318是一口废弃的水井,后被当作灰坑,在较深处埋有一枚人头骨,中间段有一具俯身直肢且缺手的十八岁女性尸骨。
在碾子坡先周时期发现的所有尸骨中,这具看上去最接近非正常死亡。
总体上,碾子坡遗址的非正常死亡和被随意或恶意抛掷的尸骨极少,占比非常低,甚至远低于仰韶半坡文化时期的典型遗址。
可以说,这里的生活非常和平。
后来周族之所以能够消灭商朝的人祭文化,建立起全新的周文明,很可能有些文化基因在碾子坡时期就已经决定了。
当然,碾子坡先周遗址只是一座小村落,充其量有数百居民,并不能代表豳地时期的整个姬周族(部落)。
当时的姬周应当有几座甚至十几座这种规模的村落。
《公刘》中说,姬周族人在豳地定居后,还会南下关中盆地,渡过渭河,以获取一些小件铜制品:“笃公刘,于豳斯馆。
涉渭为乱,取厉取锻。”
这其中就应该包含着姬周族对商朝据点的最初印象。
看来,商人在渭河南岸的城邑(如老牛坡)生产的铜器对远在山地的姬周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而“取厉取锻”
,说明这些铜器还需要磨砺和锻打,显然,这不是大件容器,而是小件的刀、锥等工具。
这也正是蛮荒的姬周人最需要且能交换得起的铜器。
那姬周族人拿什么交换呢?商人城邑统治着周边土著居民,应该不太会缺粮食,所以姬周最适合用来贸易的商品是牲畜,尤其是马和牛。
史诗里之所以没有提及这些,有可能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牲畜容易和受歧视的野蛮人身份联系在一起。
自始祖后稷以来,周族一直有谨小慎微的自我保护意识。
周是小族群,生长在羌人为主的大环境里;自命姬姓,以显示自己和羌人不同;未参与西土族群抵制商朝的战争,而是躲进山地,远离冲突。
他们知道,和强者保持距离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在陕北山地,周人宁静地生活了三百多年,历经十几代人。
直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
一代,周族才和强大的商王朝建立了联系。
从此,周族人的命运发生了剧变。
而关于周族和姬姓的起源,以及与黄帝传说的关系,因为还有许多学术争论尚未厘清,所以本书暂把相关讨论作为本章附录。
附录:华夏起源故事的来历
炎、黄来自羌和周
在《诗经?生民》里,弃-后稷的结局只是家业兴旺,受上帝福佑,成为家乡颇有威信的长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