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它没有名字,人们叫它“听花”
。
它不香,不艳,甚至不开得张扬,只在清晨露水最重时轻轻颤动花瓣,释放出一段持续七秒的复合音波??那正是初代守井人用来校准“净语协议”
的基准频率。
令人震惊的是,凡是听花生长之地,社会冲突率显著下降。
中东难民营的孩子们围着一朵听花坐成圆圈,第一次停止了争吵;北欧小镇的议会厅外,听花开满台阶,议员们破天荒地连续三天达成共识;甚至在一座戒备森严的监狱里,囚犯们自发在牢房窗台培育听花,狱警报告称,夜间暴力事件减少了87%。
“它不是在改变人。”
一位心理学家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它是在提醒人:你本就能听见彼此,只是太久没用了。”
与此同时,马里亚纳海沟的钟楼遗址成为全球朝圣地。
尽管倒钟已因那次“逆响”
彻底碎裂,但无数潜水器仍络绎不绝地前往,只为在残骸前静默十分钟。
有人录下海底的寂静上传网络,那段“无声音频”
竟成了年度播放量最高的“歌曲”
。
而在日内瓦湖底实验室旧址,一群年轻人自发重建了苏禾曾工作过的房间。
他们没用任何电子设备,只在墙上挂了一面铜镜,镜前放着一支竹笛??陆鸣当年吹奏《归途》的复制品。
每天正午,总会有人走进去,吹一段即兴旋律。
没有乐谱,没有评判,只有声音在空荡房间中回荡,然后被埋藏在地板下的微型谐振器捕捉,通过地下光纤传入全球声网。
苏鸣说,那是他“听得最清楚的时候”
。
某夜,陆鸣独自驾车穿越秦岭隧道。
车内寂静,只有轮胎摩擦地面的低鸣。
突然,车载广播自动开启,播放的不是音乐,也不是新闻,而是一段陌生女子的独白:
“……我丈夫去世三年了。
昨天晚上,我梦见他坐在我床边,轻轻拍我的背。
醒来时,枕头湿了。
我知道他不在了,但我相信,他是回来听我说话的。
这些年,我一直没敢告诉他,其实我早就原谅他了……”
录音到这里戛然而止,紧接着,一个温和的男声响起:“这是第3,721条‘遗言回声’投稿。
感谢您参与‘听见告别’计划。
您的声音已被录入心井记忆库,编号XN-90。
若您愿意,系统将在每年忌日自动播放此录音,供亲友聆听。”
陆鸣握紧方向盘,眼眶发热。
他没想到,人们已经开始主动构建自己的“记忆共鸣场”
。
全国各地,类似“听见告别”
的民间项目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孩子为亡故宠物录制“我想你了”
语音墙;有老兵组织“战壕回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