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
将以一道德、同风俗,
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
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
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
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
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
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来了就好,来了就好啊,像纪绪这等人才,我们大元朝是不应该给埋没的!”
虞集回头对提调官说,“你回去把纪绪录入考试吧!”
提调官走后,虞集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听了揭大人的一席话,老夫感触颇多。
在此,我也正想与诸位考官沟通一下思想,定出这次会试的阅卷标准。
国家考试各科的办法,‘经书’的注释,虽说各有见解,但主要是用来统一道德、同化风俗,而不是为了让学生专门擅长地去研究某一家的学说。
老夫认为,把《四书五经》纳入考试科目,实在是近代科举的一种陋习。
经典著作意旨深远,这岂是一个举子的见解所能详尽的?
老夫的主张是,应该在第二、第三场的‘试艺’考试中,择成绩优秀者作为我们这次会试的录取标准。
所以老夫建议,作为同考官,在阅卷的时候,千万不要先入为主。
比方说,对第一场的明经、经疑二问,没有论述彻底的,便认为此生不够优秀,对他接下来的两场考试就形成一种刻板的印象。
那些以言取人,以龄取人,以情取人,以势取人等误区,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我们这些同考官呀,应该是学子们的伯乐,需要开阔我们的视野,努力去发现考生中的潜在人才,把他们那些‘潜’能力给发掘出来,让其成为被社会承认的‘显’人才。
否则,朝廷的求贤就会受到局限。
什么是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
什么是识见?就是这个人的知识和见闻;什么是器量?并不是指这个人有多大的气度,而是指这个人对一些不良现象的容忍程度。
老夫在评议文章时,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了他人而招致诽谤,但老夫始终不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原则。”
[这里说的是发生在虞集自己身上的一件事(略)]
同考官最后达成了共识。
这次会试,也是根据虞集定的基调,顺利完成了择优录取。
此后,虞集又有两次担任主考官,大致都按他的这个思想录取了学生。
所以,只要是他支持的大考,每次都能录取到世界各地中意的人才。
比如说,在各行各业都做出特殊贡献的考生----吕思诚、李黼、杨维桢、萨都剌、笃列图、林泉生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