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是实现天下大治的必由之路,仁、义、礼、乐都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手段。
所以在古时候,圣贤君王虽已去世,但子孙长存,且天下仍可太平数百年,这都是礼乐教化之功。
老百姓都是追求物质利益的,这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就像水总是往低的地方流一样;倘若不以教化作为堤防,就不能阻止人欲泛滥。
古代君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治理天下莫不以教化为首务:在京师设立太学,以教化全国;在地方设立各级学校,以教化城乡百姓;用仁的思想引导民众,用义的精神砥砺民众,用礼的规范约束民众。
只要做到这一切,就算刑罚很轻,犯罪现象也会很少。
因为礼乐教化一旦推行开来,民众素质就会提高,社会风气也会变好。
董仲舒所言,可谓深得刘彻之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而每个时代必然都要寻求合适的应对之策来解决问题。
战国
之际,群雄争霸,秦国为了自身的强大并最终一统天下,就必须采用严苛猛厉的法家思想。
大汉立国之初,民生凋敝,为了安养天下,就必须采用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
而到刘彻即位之时,时代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表面上看,汉家天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但就像司马迁所揭示的那样,一个数量庞大的权贵阶层已然崛起,这个既得利益群体既包括暴富的商人和地方豪强,也包括皇亲国戚和公卿百官。
他们一方面聚敛财富、兼并土地、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一方面奢侈纵欲、挥霍无度、不守法纪、僭越犯上,破坏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秩序,给社会安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此情况下,董仲舒提出的儒家礼治思想及其相应的尊卑等级观念,就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一剂良方。
所以,从见到“天人三策”
的那一刻起,刘彻事实上已经暗下决心——必须把儒学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思想。
董仲舒的第三个核心思想,就是“大一统”
。
大一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指一个国家必须建立一个政治中心,也只能有一个中心,全国都要统一于这个政治中心。
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大一统包括三个层面:一、反对诸侯分裂;二、加强中央集权;三、全国思想统一于儒学。
简言之,就是领土的统一,政权的统一,人心的统一。
很显然,这个大一统思想,正是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
自高祖刘邦分封诸侯王的那一天起,大汉帝国便已埋下了分裂和动乱的隐患。
诚然,高祖采取封国制的目的,是让宗室子弟镇抚一方、拱卫中央,以免像秦朝那样因孤立而败亡。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日益发展,与中央的离心力便逐渐加大。
到了文、景之世,由于秉承黄老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中央对日渐强势的诸侯王采取了姑息迁就的态度,所以分裂割据的态势进一步加剧了。
七国之乱,便是上述隐患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一次总爆发。
虽说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诸侯国从此就没了与汉朝中央分庭抗礼的野心。
到刘彻即位时,这种分裂与叛乱的危机仍然存在。
所以,倘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诸侯王的问题,不能从制度上削弱诸侯力量,加强中央集权,那么,刘彻所继承的大汉帝国就不可能安如磐石,他的帝位自然也不会稳固。
因此,在此时的帝国提倡并推行儒家“大一统”
的政治观,是理所应当、势在必行之举。
而全面贯彻这样的治国理念,首先要做的,当然就是把儒家思想推上国家意识形态的宝座。
用董仲舒的话说就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