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姓的话讲,就是“印钞票”
。
古代的货币,通常都以金属铸造:最上等是黄金,次一等是白银,第三等是铜。
在当时,社会上的一般通用货币即为铜钱。
自汉文帝到武帝元狩年间,六十多年来,社会上流通的铜钱一直是“四铢钱”
,又称“汉半两”
。
汉朝初年允许民间私铸货币,但普通老百姓肯定享受不到这种政策红利,受益最大的群体其实是权贵和富豪。
因为他们拥有铜山,而且具备开采、冶炼的资本和技术,也能雇用大量劳动力,所以民间的私铸货币基本出自他们之手。
上文有关部门抨击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这个群体。
民间拥有铸币权,对国家的经济秩序固然会产生负面影响;但如果这些私营造币企业能够按照规范生产,倒也不至于造成太大破坏。
可问题在于,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权贵和资本家尤甚。
他们并不满足于私铸货币的利润,还挖空心思在铜钱的分量上做文章,把钱越铸越薄——于是导致货币泛滥,其恶果便是“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
(《史记·平准书》),即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利用这次货币改革的机会,朝廷势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严厉打击。
武帝刘彻很快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并销毁所有“四铢钱”
,代之以政府统一铸造发行的“三铢钱”
;同时,朝廷收回铸币权,严禁民间私铸任何种类
的货币,违者一律处以死刑。
不久,有关部门发现“三铢钱”
太轻,更容易被不法分子盗铸;于是建议改铸“五铢钱”
。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武帝刘彻下令罢废“三铢钱”
,正式发行“五铢钱”
。
此后,“五铢钱”
因其形制规整、铸造精良而被沿用了七百多年,直到唐代才被废止,成为中国历史上铸造和发行数量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铜质货币。
然而,铜钱只是一般通用货币,面额太小;汉帝国要想有效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势必发行大面额货币。
原本的大额货币一直是黄金。
可黄金本身的价值太过高昂,根本不适合拿来搞“量化宽松”
;更何况,朝廷储备的黄金早就赏赐给那些作战有功的将领了,还能拿什么来充当大面额货币呢?
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
生财有道的武帝君臣稍微动了下脑筋,就找到了一种可以用来批量制造大面额货币的原材料。
这种原材料就是鹿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