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周文王受到拘禁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困厄而写下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才有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却有了《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吕氏春秋》;韩非
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
逆境是淘汰弱者的试炼场,苦难是锻造强者的熔炉。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伟大的人、没有哪一种伟大的成就,不是被这两者催生和造就的。
就像尼采说的那样:“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武帝刘彻对司马迁所做的,是他从中年以后对很多大臣都做过的。
事实一再证明,越到晚年,他就越发喜怒无常、赏罚无度,越来越多疑和暴虐。
李陵事件过去一段时间后,武帝慢慢冷静了下来,才开始有所悔悟。
他终于意识到,李陵是在没有救援、深陷绝境的情况下才被迫投降的。
于是,武帝便公开表示说:“当初李陵出塞后,应该命路博德去接应才对。
我却提前下诏给路博德,才让这个老将生出了奸诈之心。”
也就是说,刘彻总算搞明白了,是因为路博德不想给李陵打辅助,才有了后来李陵孤军深入的事——而不是他当初猜忌的那样。
皇帝自己能悔悟,当然是好事。
只不过,真正的悔悟,是要吸取教训,不再任意猜忌,以免重蹈覆辙。
就此而言,武帝其实并没有做到。
接下来我们就将看到,正是由于武帝在李陵的事情上再度误判并滥杀无辜,才最终导致李陵从被迫投降变成了主动叛国。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春,也就是李陵败
降的两年后,武帝刘彻决定大举征讨匈奴——一是为了洗刷李陵兵团全军覆没和李陵败降的耻辱,二是设法接应李陵回国。
这又是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动员。
武帝再度向天下郡国征发“七科”
之人,并大力招募自愿从军的勇士。
很快,兵力集结完毕,武帝命李广利挂帅,大军兵分三路:第一路,由李广利率骑兵六万、步兵七万,从朔方出塞,同时命路博德率一万余人与李广利会合。
第二路,由韩说率步兵三万,从五原出塞。
第三路,由公孙敖率骑兵一万、步兵三万,从雁门出塞。
三路大军,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余万。
公孙敖这一路,除了协同作战外,主要任务就是找机会接应李陵。
匈奴得到汉军大举北征的情报,立刻将其百姓和辎重转移到了余吾水(今蒙古国土拉河)以北。
随后,且鞮侯单于亲率十万大军,在余吾水南岸列阵,迎战李广利主力。
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大兵团的对决。
这是自元狩四年漠北决战以来,汉、匈之间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主力会战。
当初卫青、霍去病率领帝国将士横扫漠北、痛击匈奴的情景犹在目前,可时间一晃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
此时的大汉军队,不论是从士兵的战斗力,还是从主帅的综合素质来看,早就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了。
而匈奴经过这么多年的休养生息,新生的一代人已完全成长起来
,其战斗力比起父辈并不逊色。
此消彼长之下,汉军自然不可能再现当年的卫、霍雄风。
两军在余吾水南岸一连鏖战了十余日。
汉军虽然占据了兵力上的优势,但整体的兵员素质和李广利的指挥才能都不尽如人意,所以丝毫占不到上风。
作为长途奔袭、客场作战的汉军,最好的结果就是速战速决。
而当战况陷入胶着状态,其后勤补给线过长的劣势就一下暴露出来了。
李广利意识到再打下去很可能要吃败仗,遂鸣金收兵,主动撤离了战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