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个大的问题是水源,她在船上已经带来了一些打井的设施,要尽快选择打井,其实基地的选址,是和能否打出井水是息息相关的。
另外还要利用地形在山中建设小水库,留住雨水。
以后那么多人,现在的淇澳渔村的水源可能不够。
难道这个时代搞海水淡化吗?不太现实。
过了一会,苏琪南和几位同志过来,带她和曹子卿等人,一起去和苏家老人们碰头,他们要选择好一些建设地址,尤其是码头的位置。
苏家几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了南沙湾,等待他们的到来,这件事让苏家所有人都轰动了,都跑来看热闹。
还有一些已经知道了消息的其它村民。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和孩子,非常好奇地看到主事的人居然是一个年轻女子,好像琪南哥也听她的话呢,好厉害。
李思华和苏家老人、包括其它几个有威信的壮年渔民,很快就确定了南沙湾适合修筑码头的位置,南沙湾的北侧,天然地形成了圆弧线的海岸,所以南侧如果修一段堤坝,深入海面,就能三面合围,形成一个适合海船停泊和货运的小港口。
李思华计划从南侧南沙湾的终点,向海面修一段竖直的堤坝,按照渔民们对海水深度的了解,她估计修100米左右的长度,就足以让500吨汽轮停泊了。
接着苏家老人们带着他们,考察了几个附近便利取山石的地点。
比较方便的是,淇澳岛不缺竹林,这样可以用竹子编制大量竹筐,当地百姓家里的很多用具都是竹编的,当地渔民不缺乏基础竹编的技能。
她已经安排购入一批炸药,用以施工。
为了加快速度,她计划大量使用炸药,用炸药开山石,然后再将比较大的石头炸碎。
将碎石用竹筐装在一起,然后倒入洋灰浆混合,凝固以后,就被竹筐约束着形成了一块块基本平整的“巨石”
,这些“巨石”
就构成堤坝的主体,近海的地方挖沟填入,稍远的地方直接将之沉降海底,逐渐形成一道梯形向上收口的竖直堤坝,堤坝的表面到时再用洋灰抹平,就基本建成了。
上午安排好堤坝的相关事宜后,到中午,同志们都起来了,吃过午饭,大家开会,参与人员主要是这一批的五十余位同志,以及原部队的参谋组人员。
按照李思华的逻辑讨论形成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协商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项:
一、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港口堤坝外,当然还包括几个军事训练校场,配套的营房、武器库和生活设施,2~3个小水库,每个营房打井以及新渔村、小学校、粮库和其它仓库建设等;
二、后勤补给:除了香港—淇澳岛的海运航线外,还要开辟中山区域与淇澳岛的陆海供应链。
生活物资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粮食、肉食和蔬菜这三项。
粮食比较简单,通过香港市场购粮可以大批量海运,粮库储存。
肉食比较麻烦,这是快速增强士兵体质最必要的物资,但是不耐储存,当时可没有现代的冷库,难道每天从香港运输吗?这会增加风险。
商量下来只能是几项措施并举:寻找背阳阴冷地域,挖地库储存,延长保鲜期;增大腌肉食用量,抹盐当然能够较长期保持肉质;购入当时先进的捕捞船,利用渔民人力资源,组织相对远海的捕鱼,在肉食中增大鱼肉的比例等。
最麻烦的是蔬菜,蔬菜更不耐保鲜,难道让大家天天吃咸菜吗?短期除了运输似乎也别无它法。
解决蔬菜问题的需要,使得建立与中山区域的供应链体系,显得尤为紧要。
中长期而言,自然必须在岛上建立蔬菜生产。
岛上可怜的那点农地,用来种粮食的话,收成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但用来种蔬菜,还是能满足很大需求的,而且山中还可以开辟多块小面积的蔬菜地。
种植蔬菜需要肥料,将使用化肥和农家肥结合的解决方案。
广东是全国使用化肥最早的省,一度使用量占全国49%,有一定经验;而未来岛上人口大几千,能够生产的农家肥也很可观。
所以未来解决蔬菜自给,还是有希望的。
三、武器弹药补给:这个是高度机密,不在大会上讨论。
会后将设立武器小组,仅在武器小组内部安排工作。
四、扩军和士兵来源解决:李思华公开了她关于从山东募兵约三千人、组建山地团的计划,在会场上引起了极大轰动,干部们都激动万分,我们要大踏步地发展了,这意味着扩军十倍以上!
在山东募兵是个艰巨的任务,要组织精兵强将组成的小组,去山东完成。
从参谋组会抽出数人,此次新加入的党员同志们,更是招募工作的主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