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但这种选择,对于军事上的好处就很大了。
攻击一个相比以前,面积扩大了五倍、而且受到相当的绿植掩护的城市,需要的战力可不仅仅是翻五倍的问题,也许要增加到十倍甚至二十倍。
所以这种策略,在有限战争的情况下会很有用。
当然如果是美苏全盛时代,有能力发动那种几乎是无限制的饱和原子弹的战争,那么整个地球都可能重启,自然一切都不用去考虑了。
综合经济发展和军事防卫这两大参照系,本来就不存在最优解,但也许李思华的这个想法,可以是次优解。
牺牲了少量经济上的效率,比如说降低了10%的效率,但极大地增强了军事上的安全性,例如是15倍。
这种交换比,李思华认为是值得的。
当然,城市增加的工程建设,肯定巨大,不过前世那种“基建狂魔”
的产能过剩印象,让她觉得到一定时候,这种建设并不一定是个大的问题。
而且,基建技术没发展到那个程度之前,各种土办法也不是没有效果。
单个城区在地理上,也应该在不太影响内部交通距离和便利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复杂化。
棋盘式的方格街区布置最简单,也最有利于管理。
可是这样的格局,在军事上,简直就是为敌军的攻击,自己画好了被炮击的目标网格。
如果按照这种地理布局,那么城市应该如何进行功能分区呢?是让每个城区自由发展吗?还是坚持规划优先,将同一功能的尽可能划分到一个城区?
李思华认为,规划优先是必然的。
但是否将同一功能集中化,则要根据不同的产业情况。
例如教育,不如集中在一个教育城的片区里;例如日用品,可以自由选择;例如军工,为了生产效率,应该集中到一个地理上最复杂的城区,比如靠山入地;例如造船,如果不集中到某个靠海的城区,根本无法组织起来。
至于服务业,是由每个城区的人口规模所产生的需求所决定的。
大工业天然有集中性的需求,扭曲了自然规律也解决不了。
前世的方法是,对于大工业,通过三线建设,在内地山区备份了一套较小的体系。
而让此前依托大城市而形成的大工业体系,自由生长。
以这种“1+1”
的格局,来形成战争时期对大工业体系的保护。
李思华知道,在城市这一部分,她讲了太多的远景,在目前的海南根本实施不了。
但她希望的是,通过这种对于城市的战略规划的讲解,让同志们理解我们的城市,应该如何管理、发展和建设。
现实是很残酷的,目前海南的城市,海口或者文昌这样的,基本上都是“商贸型”
而非“产业型”
的,说白了就是由于基本没有工业,这些城市都是贸易集市而形成的,所以商人及其贸易就构成了城市的命脉,而不是很多西方城市中,由已经形成的工业及其它产业支撑的城市经济。
这就涉及了另外一个大问题,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
李思华是有心理准备,在这个部分她是需要暂时妥协的,因为海南还缺不了与外界的贸易。
按照西方的理论,贸易的逻辑是“比较优势”
,意思是你生产的某种产品,成本比别人高,你就应该进口,这样会节省你的成本;如果你生产的另一种产品,成本最低,你就具备比较优势,应该出口,可以打败别人,赚取利润。
大家按照比较优势来进行贸易,就可以获得多赢。
进口的都是自己高成本的东西,而出口的都是自己低成本的东西,大家都得到了好处。
当然你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你又需要,那自然应该贸易进口。
整个理论看上去很美。
然而这只是书本上的逻辑,也掩盖了通过贸易来剥削的本质。
现实中的商业,要比这残酷得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