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学生中包括几个部分,按照正常学制从小学到中学教育的;参加工业技术学校的各级培训和教育的;以及在刚刚设立的海南大学进行高等教育的,还有直接在大工业区附设的工业培训学校就读的。
很多年龄较大的学生,其实已经开始参与工业建设,他们将是工业人口的主要储备力量。
四、农业人口约80万人,设立了差不多180个“乡寨”
,种植着大约400万亩耕地,以及进行大量的多种种植、养殖和手工经济。
五、林业人口约45万人,设立了10个农场,这些农场除了拥有约100万亩的耕地外,管理的林地范围已经超过了1500万亩。
他们除了进行规模化的种植外,广泛开展了林地综合经济,从采集、养殖、手工业到初级工业加工等。
每个农场设立了一个民兵师,作为民兵的主要武装。
六、主力部队约20万人,包括已经成型的4个师,以及军事训练中的11个师(逐渐满员中),总共15个师。
地方部队也是20万人,分布在海南各地,都成守卫、地方安全的主要力量。
1930年,海南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6亿斤,在连续两年的强化积肥和改进耕作技术后,亩产超过了320斤。
按照不计移民人口的海南本土350万人计算,人均粮食超过了450斤,平均每个人一天有1.2斤米。
且由于大量养殖家鸡鸭牛羊猪等,人均食用肉食量是以前的十倍以上(以前绝大多数人,其实可以说是全年无肉食),这导致粮食的人均消费量有所下降。
所以整体上,海南粮食已经能自给有余,并开启了超过2亿斤米的粮食储备。
现在从缅甸进口稻米已经停止,在缅甸的采购全部由移民当地消化和战略储备。
而李思华从美国的进口稻米和肉食,主要用来补贴中转移民的需求;进口的小麦和玉米,则用来与海南之间的其它粮食进行调剂。
在美国的李思华,则碰上了一件稀罕事,中华民国的驻美公使施肇基,要来拜访她。
她对于此人,印象中是一位从清末一直持续到民国的老牌外交官,在1935年中美关系升级后,还会正式出任民国驻美的第一任大使。
类似此人的外交官,在民国政坛很有几位,例如王正廷等。
李思华对他们的印象是,这些人是民国蒋介石政府在外交上的“职业经理人”
,不算是国民党的同志,只是利用其外交经验和在美人脉而已。
不过,施肇基来找她干什么呢?她在美国,与民国在美的官方人士,素来不来往。
实际上,如果不是为了招生,找了司徒美堂,恐怕她与所谓“华界”
都不会有来往。
现在她经常接到一些所谓“华界”
组织的邀请,但从来不参加。
这些人对她的印象都是,这是一位高傲的大小姐,只和美国上流社会往来,几乎不参与华侨的活动。
李思华想,无所谓,反正就见一面呗。
看看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施肇基却是对李思华非常好奇,来的路上,他还在阅读关于李思华的资料,可以说心中充满了惊异。
他之所以要拜访李思华,是因为蒋总统的亲自点名。
现在李思华在民国上层,已经很有点名气,虽然不是人所周知,但确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奇女子。
这主要是拜香港媒体所赐。
自从香港媒体报道她后,各媒体都当成很有新闻性和传奇性的奇闻异事,接着被广州、上海、北平等地的媒体接二连三报道,可谓名噪一时。
很多人都知道,在美国有那么一位真正进入上流社会的,并代表一个强大财团的华人女子。
施肇基到了美国之后,更深入地了解了一下李思华,发现她是一个名叫安华财团的话事人,确实在美国地位非凡,是德州财团的重要一员,代表着美国南部的利益集团。
安华旗下的安利股份、百事可乐,都是美国股市上的明星股,即使在股灾后也很快恢复了元气。
施肇基意识到,这个女子背后肯定有一张非常高、非常大的人脉网络。
按照最新的了解,她与美国的农业、钢铁、化工、军火、机械等顶层的财阀和公司高层,都有密切的往来,已经是德州财团中最活跃的代表,很多时候,她甚至代替麦基逊,代表德州财团的意见,要知道麦基逊是公认的德州财团的话事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