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张、杨两人寻思了两天,最后还是同意了于学宗的建议,53军和38军紧急出动,到柴关岭替换67军,而所有的高级官员,都被要求到柴关岭观战,名义上是,了解敌军即西华军,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让大家看了以后,能够为这个团体,做出正确的选择。
西华军确实没有紧追,一直到8月10日,才进兵抵达柴关岭,80多公里的山路,几乎是一天才前进10公里。
这个时候,53军和38军这两个军,早已在柴关岭驻扎,并建立了防御阵地,阵地非常开阔,便于士兵分散隐蔽,而战壕也挖得很深,两军缺乏钢材,却尽力地找了不少大木头,来作为战壕和掩体的支撑。
于学宗不无凄楚地评价,大约有十年了,没看到有如此认真的战前准备。
这两三天,西华军的空军侦查非常密集,上午下午,都听得到飞机的嗡嗡声音,显然西华军正在搞清楚53军和38军的阵地部署。
万福林和孙未如神色严峻,在岭上观察着山下的动静。
他们早已与王一哲详细探讨过鸡头关战役的经验教训,对于西华军的实力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
所以他们采取的对策是“前轻后重、广域部署、多条防线、迅速集结”
。
说白了,就是在最前线的阵地上,部署的兵力不能过多过密,主要起到警戒和短期抵抗的作用,等到西华军大举攻山,重兵再迅速集结增援前线,然后总的兵力比较分散布置,但通过战壕,在必要时可以迅速集结到某一个方向。
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一堆高级军官们,在阵地西北大约相隔2公里多的一座山岭上,挖掘的隐秘战壕里观察,这里灌木丛密,不容易被发现,隐秘性很好,是个不错的观察点,而且后撤方便。
张学良、杨虎城、于学宗也亲临现场,他们自己也想亲眼看一看,西华军到底强大到了什么程度。
陈赓正与1军军长黄敬、2军军长杨晨吾,协商着战役的部署,参谋部已经解读完空军侦查的结果,以及侦察兵的报告,敌军的部署大致已经清楚。
陈赓笑着说“鸡头关一战,东北军吸取教训了啊,这下子开始搞分散部署、机动防御了,有点蒋介石分进合击的味道。”
杨晨吾说道:“这也是因为柴关岭相对鸡头关,开阔得多。
要在鸡头关,想搞这种策略也没有办法嘛。”
这一次的战役,将由1军和2军联合实施。
以三人为主,2个军的参谋长以及其它主要军官的商议之下,进攻的策略逐渐确定。
陈赓看了看时间,说道:“让战士们好好休息,炮兵群明天上午6点进入预定阵地,8点整,准时发起攻击!”
张、杨看着山下西华军影影绰绰的身影和布置,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看起来今天西华军是不会发起攻势的,只能等明天看他们是否会进攻了。
第二天早上,一大群高级军官,不到7点,就来到观察哨,观察山下西华军的动作。
他们进入观察哨不久,西华军就开始行动了,他们注意到,西华的步兵以非常分散的散兵线,正在低身小步地攀爬山坡,向东北西北军阵地逼近,气氛开始紧张起来,张、杨两人都目不转睛地用望远镜观察着。
他们知道,很快西华军就要开始进攻了,对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目的。
西华军步兵的前锋,在距离阵地大约还有1公里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他们匍匐在地,构成了进攻准备。
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众位军官都知道,肯定要等待炮击后,他们才会冲锋。
低沉的尖啸开始响起,仿佛魔鬼的呼叫,让人很不舒服,大家的脸色开始发白,这就是67军所说的西华军的俯冲轰炸机了,对方的轰炸要开始了,这就是明摆着欺负己方没有太多的防空能力啊,这种轰炸机在高空(800米以上)投弹,己方确实没有办法,以前东北军的高射炮早在跑出东北时,就已经损耗殆尽,现在对于这种轰炸,只能硬挨。
轰炸机已经能看得到了,在空中占据了一大片位置,大约有六七十架的样子,这个规模本身就让军官们脸色更加发白。
民国的各地空军出动,能有20架就是大机群了。
这些轰炸机开始俯冲,尖啸声响得让人发怵,感觉心脏都要挑出来,有些让人想呕吐。
看着这些飞机俯冲到一定程度,就投下炸弹,炸弹再分裂成无数的小炸弹,让大家的心跳,仿佛都要跳出嗓子眼。
主阵地上瞬间被覆盖性地炸弹笼罩了,然后就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整个阵地烟尘一片,根本看不清阵地上现在的情况,但根据爆炸的目击效果,至少那些临时的堡垒之内的,是难以幸存的,一线的士兵遭大难了,幸好部署的人员不多。
他们还没有注意到,赤龙轰炸机群的投弹,其实是在主阵地上炸出了一个长方块的领域,基本清除了至少300米宽的阵地防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