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尤其今年(1937)年,是西华研究生硕士教育大规模兴起的元年,因为从海南大学建校开始,经过多年的连续教育,从1937年西华可以开始从本土的高级教育体系中收获了,合格的入学研究生超过了1万人,其中理工科目的研究生超过85%以上的比例。
再有10年,西华就能建立起媲美欧美的大规模教育体系。
此等大魄力、大格局,老友用了“平生仅见”
来形容,实为中华教育复兴的大气象。
最后老友说,蒋介石政府,大约就像历史上的“弱宋”
,无论如何折腾也无法让国家兴盛,而西华现在完全是“开国盛唐”
之象,气雄万邦。
他见过的中共领导人,感觉真的就像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梅亦奇苦笑了一声,这真是个为难的事情。
迁往长沙,是在1935年就已经定下来的,当时青华眼见北京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不利状况,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
学校拨出巨款,在长沙岳麓山山下的左家垅(今址为中南大学)动工修建了一整套的校舍,而且预计在1938年初,即可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在1935年冬,大学从青华园火车站,连夜秘密南运了几列车图书、仪器等教学研究必需品,到湖北汉口暂时保存,随时可以运往新校址。
所以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在1935年初的时候,民国有谁能想得到西华这个“地方势力”
,会如此迅速的崛起,到现在已经大有成为中国之主的架势了呢?
但是他知道老友所言都是好意,句句属实。
但这就给青华出了一个大难题。
他向来访的西华使节,说明了青华的为难之处。
早就得到授权的使者,其实也是以前从青华毕业的一位学生,这位王先生从容地说道:
“如果校长是担心校舍的问题,那大可不必,我现在就可以做主,为青华在西华区域内,择地建设校舍,全部都由西华政府承担。”
梅亦奇又苦笑了一声,不是那么简单啊。
而且他本人也很犹豫,对于西华这种赤色政权,他内心并不喜欢,他一向的主张是:“余对政治无深研究,于共产主义亦无大认识。
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子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
昔日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
在他看来,这是“昔日邶大之所以为邶大,而将来青华之为青华”
的根本。”
所以西华绝不会同意他这种“兼容并包”
的,那是极权的一党制,不会予以“右派”
以在大学内生存发展的机会,他对此绝不怀疑。
但是老友信中说的对,西华如果未来为天下之主,那么青华校管当局现在的这种态度,必不为其所喜,那青华就可能没有未来了。
所以真是两难啊,他的内心感慨。
也许最好的选择,就是西华将日军挡在了北平之外,那青华就不用考虑迁址了?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他只好对来使王先生,推脱此事重大,需要与同僚仔细协商,不能马上答复。
王先生没有强迫,本来这就是来去自由。
实际上,由于西华现在的教育兴起,李思华对于这些历史上的“名校”
,当然没有前世的政府那样重视,前世的建国之初,是缺乏所有的人才,青华和邶大,才有那么高的地位。
而在这个时空,西华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强大教育系统,尤其是理工科,可以说要甩这些“名校”
十万八千里,当然不会再过于重视这些学校。
至于这些学校比较强的“社会科学”
即文科体系,正好是李思华决心要重点整顿的体系,她观察到前世就是没有处理好,到二十一世纪,包括这两个学校在内,文科真的是出了太多的拜洋犬“叫兽”
和“公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