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随后我们又去城北寻访战国时辞赋大家宋玉的故宅。
昔日“侯景之乱”
中,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奉命抵御,兵败后逃至江陵荆州,便居住在宋玉的旧宅中。
后来旧宅被改作酒家,现在更是难以辨认了。
这年除夕,正是一场大雪之后,天气冷冽严寒。
因客居他乡,献岁恭贺也好,上门发春帖也好,自然少了这些繁文缛节贺岁的烦扰,每天我们只由着自己的喜欢,燃纸炮、放纸鸢、扎纸灯,为新岁增添一些喜庆的快乐。
不久,春风拂荡,花蕊初绽,一场绵绵春雨湿濡了春日阳尘。
在这明媚春日,琢堂的妻妾们要带着小儿女们顺江而下去潼关团聚了。
石敦夫于是重整行装,带着一行人离开荆州,由水路进发,最后在樊城登陆上岸,直奔潼关。
这一路的行程又是道阻且长。
从河南灵宝县西出函谷关时,见关上刻有“紫气东来”
四个字,传说因为老子曾经骑着青牛路过此地。
出关后,两座大山夹道对峙,小道极为狭窄,只容得下两匹马并驾行走。
如此继续往前约十里路程便是潼关境内。
只见左面背靠峭壁,右边濒临黄河,而关,则在山与河之间,位置险要,扼咽喉而雄踞,重重关楼,垒垛叠障,建筑极其雄伟,气势堪称威严。
然而关中车马稀少,人烟寂廖,是个偏远寂静之地。
韩愈曾有诗云:“日照潼关四扇开”
,大概说的也是潼关的冷落孤清吧?
潼关城中的官职人员,在观察使之下,仅设了一名别驾。
道台的官署紧靠北城而建,官署后有一座三亩见方的花园。
东西两侧开挖了两座水池,水从西南墙外引进,一直向东流入两座水池的方向,中途又分作三道支流:一道向南流入大厨房,以供日常生活用水之需;一道向东流入东池;一道向北再折向西,从石螭的口中喷入西池,再绕流至西北方向,此处设了一座水闸向外泄流,水又绕着城墙脚转向北方流去,最后穿洞而出,流入黄河。
清清流水在这细密如网的水道中日夜环流不息,周而复始,不觉让耳目也瞬间清朗了起来。
院内栽植了许多翠竹和树木,枝繁叶茂,浓荫蔽日,仰头而不见天空。
西池上建有小亭,莲花绕亭盛开,娉婷可人。
东边有三间门向朝南的书室,庭院中有葡萄架,葡萄架下有方形石桌,可以对弈下棋,也可以三五友人对酌。
其余都是遍植菊花的园圃。
西边有三间朝东的轩屋,坐在其中可聆听水流之声。
轩屋南边有一扇小门可通向内室。
轩屋北面的窗下另外开凿了一座小水池,小池的北面建有一座小庙宇,庙宇内供奉着花神。
园子正中位置、紧靠北城墙建有一座三层楼屋,楼与城墙等高,可俯视城外的汤汤黄河。
而黄河的北面,则山如屏障,连绵不绝,那里已属山西地界了。
噫!
这真是千姿百态,蔚为大观啊!
我的居所在园中的南边,房屋的形状仿若一只小船。
庭院中有一座小土山,山上建有小亭,登上去可俯瞰园中全貌。
屋宇外绿荫四合,清凉舒适,即便是炎炎夏日,也是没有暑气侵袭的。
因屋子形如小舟,琢堂便为我的居所题写匾额为“不系之舟”
。
这是我从幕以来最好的居室了。
土山间种有数十种菊花,可惜还未等到含苞绽放,琢堂便又调离此地,迁任山东巡抚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