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仪式结束后,小子珊收到一条短信,来自西南山区那位叫阿?的小女孩:“姐姐,妈妈现在在家门口开了个小卖部,我每天放学都帮她记账。
昨天有个叔叔来买烟,听到我在唱歌,给了我五块钱,说‘唱得真好,像广播里的’。
我把钱存起来了,以后想买个录音笔,帮村里更多人留下声音。”
她笑着把短信给林晚看。
林晚靠在窗边,阳光洒在她侧脸,勾出一道温柔的轮廓。
“你知道吗?”
她说,“上周有个聋哑学校的孩子,用手语‘唱’了一首《纸飞机》,老师录下来转译成音频,放进声音亭。
路过的人扫描二维码,能看到手语视频,也能听到AI合成的歌声。”
“他们说,这是‘看得见的声音’。”
小子珊怔住。
原来“回声”
早已超越了声音本身。
年底,“回声计划”
启动“方言之声”
特别项目。
中国有超过一百种活跃方言,许多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
项目组联合语言学家,在十个方言濒危地区设立临时声音亭,鼓励老人讲述童年故事、哼唱地方小调。
一位九十三岁的闽南阿婆对着麦克风唱完一首几近失传的童谣后,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说:“我以为,这首歌只能带到土里去了。”
录音上传后,第二天就有海外华人留言:“这是我奶奶常唱的!
我三十年没听过!”
更意外的是,某音乐学院研究生以此为基础,创作出一部融合十种方言的交响诗,在国际艺术节获奖。
评审团评语写道:“这不是怀旧,而是对文化基因的抢救式聆听。”
春节前夕,小子珊接到养老院电话。
大子珊执意要在除夕夜举办一场小型音乐会,地点就在院子里。
她亲自拟了节目单:第一首,《致爱丽丝》??但她要求用口琴演奏;第二首,《纸飞机》??由她和小子珊合唱;最后一首,是她新写的诗,题为《听》。
那天雪下得很大。
老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坐在临时搭起的棚子里。
大子珊穿着一件藏青色呢子大衣,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她坐在轮椅上,由小子珊推至中央。
灯光打下来,像一轮小小的月亮。
口琴声响起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那本该是钢琴演绎的经典,此刻却以如此朴素的方式重生。
音符不再华丽,却多了几分苍老的温度。
唱《纸飞机》时,大子珊努力跟着哼,虽不成调,却一字不差。
唱到“飞过山岗穿过雨浪”
,她突然停顿,抬头看向天空,雪花落在她眼角的皱纹里,像星星落进了沟壑。
然后,她念起那首诗:
>“我用了七十年,才学会闭嘴。
>
>从前总怕说得不够正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