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许多人都问我:“张居正是谁?”
我的文学界的同行,为我捏了一把汗。
因为张居正这个人,对今天的大众而言,过于生疏。
但我认为,正因为大家对张居正不知道,所以我更有责任把他写出来。
话虽如此,但我心底清楚,要想让大家通过我的书知道张居正,任务非常艰巨。
因为在我之前,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写了《张居正大传》。
这本书在学术界相当有影响。
但这个影响更多局限于学术界,不能走向民间。
我想,怎样才能让张居正走向民间呢?
动笔之前,我雄心万丈。
但真正动笔之后,我才感到了困难。
怎样把历史变成文学,这个阶段最难把握。
历史小说,我认为,首先必须得有历史。
然后不但有历史,而且还要有小说。
这两者都有,才能称之为历史小说。
在历史小说创作的大家中,我认为唐浩明先生是个非常严谨的学者,他的小说更多介于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之间;二月河的小说则徘徊在历史小说和历史传说之间;《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卷都写得很好,但后来的几卷,明显受到了姚老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局限,这不能怪姚老。
姚老学养很深,是因为当时特殊的环境导致他文艺的扭曲以及历史观的失误,即便这样,姚老仍是值得推崇的大家。
第一卷从1998年4月开始,到11月底完成,写了38万字。
写完之后,我就送给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周百义社长。
他看过后说,“这本书可以出版了,你只要再把两个地方稍改一改,就可以排印。”
经过修改,已快过春节了,但我心里没有底。
我就打印三份分别送给三个人看看。
他们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一名教授、省的一个处长、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下岗工人。
半个月之后,三人分别给我答复。
教授对我说,“你这本书学问大,对各类事情考证得很详细。”
那个处长对我说,“我觉得你对官场的描述,没有二月河好。”
下岗工人则对我说,“这本书,我硬是看不下去。
我要看懂你这本书,非要读个大学。”
我一听——完蛋了。
三个人的答复没有一个是肯定的。
过完春节,我给周百义打电话说:“这本书,我得重写。”
他说:“你也不必重写,只需要修改几处。”
我说:“你也不必同情我。
这是我的大三峡工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