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如此给历史小说下真实的定义,我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时下有一种风气,在讨论历史真实时,往往对作品中描画的某一特定时代的历史氛围。
文化心理以及风俗民情忽略不计,而刻意强调人物以及事件的真实性。
这种对历史真实的理解,应该适用于历史教科书,而非历史小说。
勿庸讳言。
一个作家的历史观决定了其作品的历史真实。
而作家描写历史真实性凭籍的史料,往往会受制于史学家的历史观。
例如《明史》,举凡研究明史的人,都必定首先要接触到它,但若一味地相信它或依赖它,则错莫大焉。
须知《明史》是清朝人编纂的,对一些具体人物和事件的取舍与评价,则不得不听命于清代统治者的好恶与需要。
如对明代皇帝,不管好坏,一律加以美化。
就像隆庆皇帝,其沉湎酒色,迷恋道术滥用等等劣迹,明人著作中多有记载,正因为他荒淫无度。
以至三十六岁就一命呜乎。
这样一位庸君,《明史》中却称赞他“端拱寡、躬行俭约。”
对他的私德,只“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
一笔带过。
《明史》作者的历史观于此可见,凡帝王,一定要正面歌颂。
对皇权有制约的大臣,则被斥为权臣。
如果我们依赖《明史》来写作,岂不落入编纂者的皇权至上的圈套?编纂者有此历史观,便会按图索骥,寻找相应的历史事实来加以图解与阐释。
而对其不利的史料,则弃之毁之。
既然史书编纂者有权按自己的历史观来遴选与征集史料,我们作家为何就不能按自己的历史观来“粉饰”
与“厚诬”
古人呢?历史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史学家与作家都有权选择自己进入其中一窥堂奥的方式。
这里面不存在优劣,只存在历史观的差别。
写到这里,若有人问我“你的历史观”
是什么?我回答十四个字:“不以道德论英雄,应以苍生谋福祉”
。
我的拙著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正是按这样的历史观来征选史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地虚构。
如果有哪位方家觉得鄙人此种做法不妥,敬请批评。
20031213夜草于灯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