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此人是东林党的精神领袖,崇祯时期,他看到大明天下在张居正死后竟如此迅速地土崩鱼烂,这才反思张居正的种种改革实乃是挽救大明政权的救世良方,因此提出给张居正平反。
崇祯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恢复了张居正的封号与名誉,但这一切已为时太晚。
记者:您倾向于如何表达话语权力?
熊召政:每一种文化的兴起和陨落,都有自己的轨迹。
我个人偏好是挖掘中国文化中积极的,向上的,奋发的,引人自豪的这部分。
以标新立异为目的,我个人认为不大好。
记者:真正的人格独立,是克服一切暗示和诱惑,站稳中正立场;客观看待历史恰恰是最难的。
是这个意思吗?
熊召政:我认为,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其他什么人,任何人都是时代的一部分,不参与社会生活是不可能的。
面对社会,读书人更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
一个人格健康的人,才会对事情产生积极的感觉。
几千年来,孔子的中庸之道仍是有效的。
我认为有中观,才有达观,最后才能客观。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见得正确。
2、以文学还原历史
记者:动笔之前,您研究过程是怎样的?
熊召政:1993到1997年,我花了5年时间研究历史。
1998年动笔写作,写作又用了5年。
起初我读了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随后接触到更多的资料,也就逐渐有了不同于他人的看法。
不同的资料所叙述的事实、持有的观点经常是完全不同的。
研究的过程,要用大量的时间去鉴定哪些资料更接近于真实,然后才能根据只言片语复原完整事件。
记者:具体地说?
熊召政: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明代当时人对张居正评价很高,很多人认为最不可能说张居正好话的人,恰恰说了他很多好话,比如李贽。
李贽指出海瑞只是“万年青草”
,“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栋梁者”
。
而对张居正,则称之为“宰相之杰”
,“胆如天大”
。
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李贽还写信给周思敬责备他不能主持公道,但求保全声名而有负于张居正对他的知遇。
可是在《明史》里,张居正被列为权臣,就是说他用了不应该用的权力,有僭越之嫌。
《明史》对张居正评价不高,如果我们以《明史》为权威,就很难脱其槽臼了。
要知道《明史》是清朝康熙时代修的。
康熙对摄政的螯拜非常恼火,张居正也属于摄政,修史的史官难免会揣摩康熙的心理,自然不能对其赞誉有加了。
记者:《明史》是当时的借古讽今。
>>
熊召政:对。
你要看张居正的学生,朋友,敌人对他的评价,才能从固定模式中跳出来,综合出比较贴谱的形象——我五年研究,做的就是这件事。
记者:按我的理解,这项工作该由学者完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