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发誓语不惊人死不休!”
1999年一整年,我写了第二稿。
写完后,我自己激动了。
再拿去给周百义和上述三人看了。
那个下岗工人看完之后最先把书交到我家,对我说:“下面怎么搞啊?”
我说“你看懂了?”
他答道:“这几过瘾啊!
怎么看不懂呢。”
那个官员对我说:“你这个官场写得精彩,而且准确。”
那个数学教授对我说:“你的第一稿,我得坐在书桌上看。
现在,我坐火车也可以看了。”
周百义则说:“你看这个封面怎么设计啊?”
第一卷出来之后,评论界也包括今天在座的昌切教授都给了我很高的鼓舞和激励。
为什么第一稿失败了呢?现在回想起来,就是一个问题,满脑子都在历史堆里打转转,却忽略了小说的特性。
历史小说毕竟不是历史教科书,而还应该是小说。
认识了这个问题后,我的构思就大胆起来,行文也变得泼辣了。
第一稿38万字,我最终只用了2万字。
第二稿,也就是你们今天看到的《张居正》第一卷《木兰歌》,我是一气呵成,但开头却让我颇费功夫。
小说开头非常重要,人家看了十几页,还没进入情节,就肯定不想往下看了。
有人对我说,150万字的长篇,你开头哪怕沉闷一点也是可以的。
我认为必须两千字之内,就让人感到好看。
再就是小说情节的设计,写张居正改革,到底是从他当上首辅写起,还是从次辅写起?
华中师范大学的吴量恺教授建议我从隆庆4年写起。
隆庆4年,张居正和高拱亲如兄弟,两人以怀柔政策共同处理蒙古王子的降汉事件。
这件事情,历史上的意义非常巨大,但如果将此事写在小说里是非常不好看的。
因为没有矛盾,没有冲突。
蒙古归顺也不构成矛盾。
历史学家根据这件事在历史上的分量、意义来定高下,是完全正确的。
但作家眼中的历史,却要看它有没有可能成为文学中的典型,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波澜壮阔的小说情节而启迪我们的读者。
所以,我认为历史学家和作家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入历史,侧重点不一样。
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从隆庆皇帝驾崩前3个月前写起,具体说,从隆庆皇帝闰二月十二日那天早上发疯开始。
但是,如果单写隆庆皇帝发疯,高拱与张居正两人分别琢磨,皇上发疯对他有什么影响?那么就是一个单线条。
单线条的小说不饱满,不厚重。
我因此加了一条重要的复线,写了广西剿匪的失利,主其事的两广总督为高拱的门生李延,而张居正全力推荐的人则是他的同年殷正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