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但我们经常看到学者不以提供材料和方法为天职,却去做审判员这个很有前途的工作。
熊召政:我是这样想的,在铁证如山的前提下,学者有权做是非判断和道德判断。
而作家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作家应该做的是拿出鲜活的故事和人物,让读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判断。
记者:很多历史小说,远不需如此钻研,只需借助历史背景本身的复杂性,提高自己梦话的价值。
这样似乎反而更容易被称为真正的文学。
熊召政:我不知道别人怎样借用历史小说的概念,也不知道评论家的概念,我只下我自己的概念。
具体地讲,是三个真实:典章制度的真实;风土人情的真实;文化的真实。
这些真实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细节上。
五品的知府用的是什么样的公章?进酒楼吃饭,明朝的店小二怎么打招呼?有资料可考的,就要尽量复原,不能在细节问题上信口开河。
记者:中国官方典籍浩如烟海,而民众史一向缺失。
《张居正》这部小说在民众文化的复原上有没有刻意的努力?
熊召政:过去的历史是皇帝掌握的,民众的材料确实少。
宋朝以后出现不少文人笔记,但分量不大。
我所说的第二个真实,关注的实际上就是民众史。
比如明代北京的饮食;二月二龙抬头,北京百姓怎么过;明代盐务怎么收费……等等。
记者:研究过程中,您有没有读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这类方的书?
熊召政:看过一点。
但我不想被理性和方法控制住,那会把文学变成概念的演绎。
记者:《张居正》这部小说采用的是章回体。
您认为在文学技术上,您有没有新的探索?
熊召政:章回体是刻意的选择。
明代万历时代,章回体小说最兴盛,《金瓶梅》,《西游记》等小说陆续问世。
我写的是明万历时代的事,章回体可以使内容和形式之间更加协调。
《张居正》这部小说的试验性在于“老瓶装新酒”
,同时我也把西方小说的节奏感和某些叙述技巧嫁接到这部小说中。
记者:浏览下来,隐约感到有《红与黑》的影子?
熊召政:是的。
我非常喜欢《红与黑》,还有《悲惨世界》。
记者:张居正是江陵人,您的同乡,刻画起来是否有优势?
熊召政:张居正是楚人,我也是楚人。
他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都有楚人的特点,这样我写来就非常顺手。
记者:小说长达150万字,您有信心使读者读下去的是什么?
熊召政:我觉得是故事。
这么长的小说,必须以曲折的故事吸引读者。
再好的历史观,再好的文学经验,也未必有故事奏效。
记者:现在市场要求长篇小说在20万字左右。
您这么写,完全没有考虑市场?
熊召政:我当时还真不知道市场对长篇小说的长度要求是多少,我只知道我想怎么写。
写作时我往往会关起门来,所有可能破坏作品的完整性的因素,我一概不予考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