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马太太的巨额嫁妆,确实是由她那曾经豪富的家族一手为她准备的。
跟马清臣没一毛钱关系。
“只可惜,马戛尔尼太太的父亲、叔父、还有两位兄弟——他们都是中国本土的基督徒——已经为了他们的崇高理想,选择了流血与牺牲。
他们今天虽然不能陪伴她出庭,但我相信,即使远在天堂,他们也会温柔地企盼她过上自由富足的生活。”
因为宗教的原因,不少远离政治的洋人都对太平天国怀有同情敬重之意。
林玉婵在陈述的结尾有意煽情,果然,几个上了年纪的洋人太太眼圈红了,用手帕拭泪,大约想起了自己已位列天堂的父兄。
毕竟不是沽名钓誉的人。
而且女子闺名到处张扬,就算是郜德文这种家里不怎么讲礼教的,也觉得很别扭。
林玉婵想了想,也表示同意:“对,容易产生歧义。”
虽说现在德国尚未统一,在大清境内寂寂无名。
但几年以后,上海大概会出现大批德商、德国洋行、德意志领事馆……这里再办个“德文书院”
,教的是英文,属于挂羊头卖狗肉。
于是花十两银子,请名士写个匾。
建校之日,到场庆贺者五六人。
郜德文的五百两预算,花出去一百有余,大部分是教师的束脩,其余的,林玉婵设立专门的账簿暂管,坚决不挪用。
玉德女塾第一届学生共八人。
除了郜德文,还有两位年轻姨太太,都是嫁了洋人的本地女子。
其中费太太的丈夫生意繁忙,为了拴住丈夫的心,决定自习英文,以利沟通;而沙太太的丈夫早已回到英国,并且带走了他们的孩子,去英国接受教育。
沙太太只怕日后母子团聚,反而成了陌生人,于是下决心补习英文和西方文化,提前弥补和孩子的文化代沟。
开课一周后,又多了五名学生——女教士奥尔黛西小姐一直在开展她的传教工作,几年来,从附近农村救助了不少妇女,其中五人聪明伶俐,奥尔黛西小姐想收她们为徒,带着一起传教。
奥尔黛西小姐只有一个通译,过去有什么事都是靠通译一点点传达,很不方便;听林玉婵讲起“玉德女塾”
,干脆把这五个女徒弟打包送来,学学基本的英文沟通。
奥尔黛西小姐过去对林玉婵相助良多,林玉婵当然一口答应。
郜德文又表示书院不盈利,于是这些学生只收了基本的笔墨杂费。
没有课程表,一周两三四次课,全凭口头约定协调,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很忙——两位英国小姐社交繁忙,教学工作都得抽空进行。
而郜德文每次出府,借口都是跟太太们打麻将、逛街、上香等等。
课程内容也十分随意,有时是英文,有时是淑女行为培训,有时是读圣经,有时甚至是甜点烘焙……全凭学生提议,以及两位外教自由发挥。
郜德文在这几个学生里身份最高,也最会拿主意,于是理所当然成了学生领袖,把其余几人管得服服帖帖,不用外教维持纪律。
通过某些不起眼的操作,“大清国女子可以作为代理人进入英国法庭”
,居然成为了很明显,但是无人意识到、也从未补上的的漏洞。
说的都是老生常谈。
一些上了年纪的旁听者赞许地点头。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