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林玉婵相信他的能耐,当然不怪。
当然,不少人也担忧,这次会不会又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但是棉花和地产又不一样。
相比于单薄抽象、可以随意炒作的地契,原棉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宗商品。
人们可以不住租界,不修豪宅,不圈地……可总得穿衣服吧?
欧洲织出来的洋布,还得运回中国卖呢!
卖得还不错。
况且,不同于地皮的自产自销性质,中国原棉的买家是欧洲人。
他们财大气粗,文明先进,有着源源不断的财富。
他们总不会带头掀桌吧?
再说,上次地产风波,就算有洋商亏本跳河,但也有人赚得盆满钵满呀!
不赌一赌怎么知道。
有的人吃一堑长一智,谨慎地退出市场,甚至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告诫大众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地产的覆辙。
更多的人踏着“前车之鉴”
,自觉准备充分,气势汹汹地杀入新的竞技场。
这些率先吃螃蟹的勇士们确实赚得盆满钵满。
上海左近郊区的棉花都被订购一空,价格翻了三四倍。
他们坐船、坐骡车,去偏远乡下一亩一亩的收,累它十天八天,回来转手就是几十倍利润。
林玉婵不得不搜刮自己并不丰富的经济学知识,艰难地解释:“嗯,就是利用商品跌价而反向赚钱……比如,丽如银行的股价如今是25磅,我预测它会跌价,于是我向丽如的某个股东借来股票,约定时间和利息,以25磅卖出……然后等股价跌落,譬如跌到10磅,我再从市场上买回股票,还给那位股东。
整个过程我净赚每股15英镑,减去借股票的利息。”
如果涉及的不是股票,而是大宗商品,那便是期货。
不过林玉婵跟洋商打交道这么多年,从没听过这个词,看来这历史的车轮还没碾过来。
谢天谢地,不然以她的现代高中文凭,贸然跟古代的人精们玩期货,不知道能活几集。
但是这“卖空”
的概念,苏敏官一听就懂,笑道:“内地的粮栈、粮市,为了稳定价格,常有你这样的操作。
但是派去的官员不谙市场规律,经常乱搞一气,官商勾结,一起中饱私囊。
现在民间商人根本不允许做这中事……嗯,洋商倒是会借出股票,不过利息奇高,除非那票子跌得一落千丈,否则根本赚不到钱。”
端午,黄浦江上龙舟竞渡,外滩和各个码头上挤满观众,锣鼓喧天,巡捕们卖力地维持秩序。
上海从地产风波中慢慢恢复,工部局总算有余钱,举办一些惠民娱乐活动,以图振兴经济。
龙舟赛设置了不菲的奖金,吸引了十里八乡几十支参赛队伍。
这一日城里空前热闹,俨然已回到两年前的黄金时期。
也有不少洋人出来看热闹。
他们当然不用跟普通市民挤在一起,而是三三两两,坐在水上茶楼饭馆里,谈笑着给每艘龙舟下注。
苏敏官早早就说要来看龙舟。
今天顶着烈日,来到一座位于报废帆船上的小酒馆,定了雅座。
回去以后,她也不用苏敏官帮忙,自己认真撰写了投标书。
参考了徐建寅的专业建议,最后让各位经理过目。
根据江南制造局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计划,分别从哪国订购哪种钢材,性能参数单价各是多少,最终的产品品中、产量、所占比例、何时运抵、如何保存……厚厚地列了几十页的大纲。
然后,再自卖自夸,详细介绍了博雅公司作为进出口外贸商的社会信誉和人员资质。
顺便再提一嘴当初慈禧太后的金口玉言:“那些个机器,什么翻译啊保养啊零件儿的,既然他说你懂,那就都交给你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