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打算给您讲个关于诚信的故事,这故事就发生在咱们身边的乡村小镇,里头有个开小卖部的王大姐,她这辈子跟“信”
字较上了劲,从年轻姑娘到两鬓微霜,坎坎坷坷里全是做人的道理。
您且搬个小板凳,听我慢慢唠。
王大姐的小卖部开在镇西头的老槐树下,红砖墙青瓦顶,木格窗上总贴着褪色的对联,上联“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下联“诚信为本宾至如归”
,横批早被风吹得辨不清字了。
打她十八九岁跟着爹娘接手这店起,这对联就没换过,有人笑她老古董,她却用笤帚疙瘩敲着门框说:“我爹临死前攥着我手说,开店就是开良心,这俩字比金子贵。”
镇子里人都知道,王大姐的店能赊账。
春耕时赵叔买种子差二十块,秋收后准保揣着新粮换的钱来还;李婶家闺女上高中,每月十五号准来赊两包挂面,等闺女生活费寄来准不差钱。
最绝的是村东头的光棍汉老周,有回喝多了把赊账本掉进猪圈,王大姐蹲在粪堆里扒拉半宿找本子,老周酒醒了抱着账本哭:“姐,以后我再贪杯误事,我就是那圈里的货。”
打那以后,老周真戒了酒,如今在镇上建筑工地当小工,逢人就说王大姐的好。
要说这诚信啊,最怕遇着糟心事。
前年秋天,王大姐收了张一百的假钞。
那天傍黑儿,一个戴口罩的外乡人来买烟,给了钱就骑摩托跑了。
王大姐举着钱对着电灯照,心咯噔一下——水印子模模糊糊,手感也不对。
她老伴儿张叔凑过来瞅:“要不咱花了?明儿去集上买只鸡,这钱混着真钱给卖鸡的,反正谁也不认识咱。”
王大姐瞪他一眼:“你忘了咱闺女考上大学那年,邻居们你三十他五十凑学费的事儿了?咱要干这缺德事,咋有脸见人?”
可这假钞像块烫手山芋,搁哪儿都硌得慌。
张叔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嘟嘟囔囔:“一百块够买两袋化肥呢,咱这小本买卖,经得住几回坑?”
王大姐听不下去,摸黑坐起来:“他坑咱,咱不能坑别人。
明儿我去镇上银行换,就算兑不了,我也得让大家伙知道有这回事,省得再有人上当。”
第二天天不亮,她就骑上二八自行车,车筐里装着那假钞,车铃铛叮铃哐啷响了一路。
镇上银行的工作人员验了钞,说这是高仿假币,得没收。
王大姐攥着没收凭证,心里空落落的,路过菜市场时,见卖菜的张婶正跟个买主吵架。
原来那买主用假钱买了二斤芹菜,张婶眼拙没看出来,等发现时人早没影了。
王大姐走过去,把自己的事儿说了,张婶抹着泪说:“妹子,你说现在这世道,咋连种地的老实人都坑呢?”
俩人心照不宣地叹了口气,王大姐从兜里掏出十块钱塞给张婶:“婶,这钱您收着,就当我替那缺德玩意儿赔个不是。”
打那以后,王大姐的小卖部多了个规矩:大钱都要对着光验一验,碰上生面孔买东西,她总得多看两眼。
有人嫌她啰嗦,她就赔着笑说:“别怪我较真,前儿个刚让人骗了,长个记性。”
时间长了,镇子里人都知道她这儿严把“钱关”
,反倒更愿意来她这儿买东西,都说:“王大姐这儿踏实,花真钱买真货,心里舒坦。”
要说诚信这事儿,难就难在一辈子守着。
去年夏天,王大姐的闺女打电话说,外孙要上幼儿园,想接老两口去城里住。
张叔动了心,琢磨着把小卖部盘出去,可王大姐不同意:“我走了,那些赊账的人上哪儿还钱?再说了,李大爷每天早上都来买降压药,要是断了顿咋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