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同时,派遣精干人手,带着准备好的竹筏沿稳固路径救出被困者。
"
李明衍眼前一亮:"
郑先生所言极是!
分进合击,多管齐下!
"
蒙武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却也听出了解决方案的轮廓。
他干脆利落地道:"
只要能救人,能保住工程,需要什么人手物资,尽管开口!
"
计划很快敲定,分工明确:蒙武调集五百士卒,分三班轮换,不计代价地开挖临时导流渠;郑国负责设计支撑结构,指导工匠施工;李明衍则带领邓起和几名精干工匠,研究最安全的救援路线。
工地顿时沸腾起来。
数百士卒齐声呐喊,挥动铁锹,以军阵之势向暗河上游挺进。
工匠们分成小队,有人烧制硬石灰,有人锻造铁篾,有人编织竹筏,各司其职,忙而不乱。
蒙武亲自站在导流渠最前端,汗流浃背地挥动铁镐,激励士气。
"
快!
再快!
"
蒙武咬牙怒吼,"
秦军从不畏艰险,区区沟渠,岂能难倒我等!
"
士卒们齐声应和,手中铁锹挥舞得更加迅猛。
短短半日,一条临时导流渠已初具规模,仿佛一条怒龙从山顶直指远方。
与此同时,郑国在塌陷口附近指挥工匠们构建支撑结构。
他亲自示范如何将铁篾弯曲成拱形,嵌入特制的石灰混合物中。
这些拱形结构一旦硬化,将能支撑数倍于自身重量的土层。
"
石灰比例要准确!
"
郑国严厉监督着每一个细节,"
七分石灰,三分细沙,掺入牛血增强粘性!
拌匀后立即使用,稍有迟疑便会硬化!
"
李明衍则带着邓起,研究从塌方口到被困者的最佳路径。
他们借助火把光亮,在洞壁上标记出相对坚固的岩石和危险的松动区域。
同时,李明衍设计了一种简易的防水措施——用油浸麻布包裹竹筏,增强浮力和稳定性。
天色渐晚,火把连成一片,照亮了整个工地。
导流渠已挖通,暗河水位开始缓慢下降;支撑结构初步完成,等待硬化;救援路径已规划妥当,竹筏准备就绪。
李明衍站在塌陷口边缘,看着这一切,不禁感叹秦国的执行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