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治水当疏不当堵,导不当截。
"
赵易静默良久,终于微微点头。
巡视结束后,赵易表示将在成都停留数月,等待查看更多成果再做决断。
这给了李明衍他们宝贵的时间窗口。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明衍与李二郎、楚铁、孙章、魏般和邓起组成了工程小组,日夜不休地工作。
魏般精通典籍算术,性格沉稳;邓起则年仅二十出头,是李冰从民间发掘的水工奇才,性格活泼,思维敏捷,与李明衍一见如故。
工程小组很快打成一片。
他们首先梳理了十余年来零散的水文记录,魏般负责整理成册;同时,他们在岷江关键位置设立了刻有精确刻度的"
水文石人"
,安排专人每日定时记录水位变化。
经过一周紧张的分析,他们锁定了问题的关键——现有的鱼嘴分水角度有所偏差,导致分水效果不稳定。
孙章皱眉道:"
鱼嘴处水势湍急,任何人工建筑都难以长久。
我们尝试过无数次,最终都被洪水冲毁。
"
更糟的是,通过对历年水文记录的分析,孙老爷子发现今年极可能发生大规模山洪,若不能在六个月内完成工程改造,后果不堪设想。
,!
工程组召开紧急会议,李明衍展示了他设计的鱼嘴角度优化方案:"
关键在于如何设计能够抵御洪水冲击的分水堤。
同时能确保旱季内江获得足够水量,又能在洪水期有效分流。
我认为,答案在于角度。
"
"
角度?"
众人面面相觑。
李明衍拿起一块木板,在地上划出一道直线:"
假设这是岷江水流方向。
若分水堤正面应于水流,则必然被冲毁。
"
他又斜着划了一道线:"
若分水堤与水流成一定角度,则可分散水势,减轻冲击。
"
这一解释通俗易懂,众工匠纷纷点头。
孙章却追问:"
何种角度最为合适?"
李明衍深吸一口气,知道关键时刻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