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而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国势日衰,而这种可笑的自尊心却表现得更为强烈,如皇帝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就成了不可触犯的铁则。
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产物,中英《天津条约》第三款规定:英国乃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见大清皇帝时,遇到有碍国体之礼,决不可行。
必须统一使用英国使节拜谒其他国家元首的统一礼节。
基于条约的“最惠国待遇”
性质,这本来意味着西方国家以近代西方平等礼仪觐见清朝皇帝,已经以条约的形式获得了解决。
但各国使节们很快发现,付诸实施却成了大问题。
直到1858年《天津条约》签字之际,咸丰皇帝还念念不忘:“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家眷”
。
他担心的是:一旦允许西方使节以西礼代替跪拜觐见,天子颜面尽失,将“何以为天下共主”
?
咸丰皇帝的担心,其实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士大夫们的“礼治”
思想。
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自天津攻入通州。
咸丰皇帝对联军提出的八项议和条件无不应允,唯独对英方提出的国书须“亲呈大皇帝御览”
这一条表示“万难允许”
。
他指示前方负责谈判的怡亲王载垣,称:“国体所存,万难允许。
该王大臣可与约定,如欲亲递国书,必须按照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可允行;设或不能,只宜按照美、俄两国之例,将国书赍至京师,交钦差大臣呈进,俟接受后,给予玺书,亦与亲递无异。
现在抚局将有成说,不值因礼节而决裂,设该夷固执前说,不知悔悟,唯有与之决战。”
结果因为谈判失败。
英法联军迅速兵临北京城下,火烧了圆明园。
咸丰皇帝匆忙逃往热河,将残局留给了恭亲王奕忻。
然后是签订新的《北京条约》,联军收获了大量的物质利益,但仍然撼不动咸丰皇帝对跪拜礼仪的坚持,只好暂时放弃。
此时远避热河的咸丰皇帝伤心欲碎——“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
,他不愿意返回北京,因为“夷人”
仅仅是暂时退去,他们拒绝行三跪九叩之礼,并想谒见自己亲递国书的念头还没有打消。
他在诏书里疾言厉色:“若不能将亲递国书一层消弭,祸将未艾。
即或暂时允许,作为罢论,回銮后,复自津至京,要挟无已,朕唯尔等是问。”
此年12月,恭亲王从英、法两国公使处取得了不再坚持入觐的保证。
但咸丰仍心存疑虑,不愿回京。
次年8月,咸丰病死于热河,终于实践完成了自己“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
的诺言。
此种情形下,英国政府也只好做出退让,决定不再坚持入觐问题。
英国外交大臣于1861年1月9日训令英国驻华公使,命其不要再要求向中国皇帝亲呈国书,只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其为英国政府的代表即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