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尽管慈禧太后没有问自己,但此时的恭亲王,还是在帮着她们想办法。
毕竟,这“叔嫂共和”
的局面,是从他开始的!
当年年轻的叔嫂联手夺得了政权,但在制度设计上却犯了难。
合法掌握着最高权力的,是当时年仅6岁的同治皇帝,他只是个小孩子,本身就需要辅政者乃至摄政者。
而合法掌握辅政权乃至摄政权的是肃顺等“顾命八大臣”
,却已经被打倒。
面对这种局面,叔嫂们创造性地进行了一场涉及根本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国两制”
,即皇太后的“垂帘听政”
制度,与恭亲王的“亲王辅政”
制度同时并存。
这两种制度,虽然史有先例,但都是权宜之策,并不符合大清“祖制”
,更不符合中国传统的防止君权旁落的基本准则。
自古以来,后宫、外戚干政都是正统朝廷所不容许的,而且,“垂帘听政”
很容易激发人们对武则天称帝的无限遐想。
至于历史上的“亲王辅政”
,大多都演变成为篡位的悲剧,在通往最高权力的台阶上,这些血缘高贵得离帝座只有一屁股之遥的亲王们,其实是睡在身边的、最为危险的政敌。
这种“叔嫂共和”
的权力格局,在清初的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的搭档中,已经做过试点,积累了实践经验。
但在那个年代,孝庄太后的权威远不如多尔衮,实际上还是“亲王辅政”
一头独大,只是因为多尔衮或出于政治觉悟或出于“伟大爱情”
,才保住了顺治小皇帝的皇位传承。
但已经无限接近于最高权力的多尔衮,最后还是没能逃脱“老二”
们惯常的下场:身败名裂。
在“叔嫂共和”
的早期,年轻的太后们与亲王们(参与政权管理的并非只是恭亲王一人),基本奉行了“男主外、女主内”
的传统分工,太后们在后宫负责教育皇帝,而亲王们负责在朝廷管理国家。
一切政令都通过形式意义上的“谕旨”
而下达,太后们更多地是代替皇帝履行国家元首的象征作用。
这一制度的设计,与当时西方的责任内阁有相似之处:太后等于国家元首,代表最高权力,而不介入具体事务;而亲王负责的军机处则等于国家行政机构,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在这样的格局中,恭亲王自然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瓜田李下,嫌疑自生,恭亲王在日理万机的同时,令太后们感觉被怠慢,甚至怀疑将遭遇又一个多尔衮,实在也在情理之中。
当“叔嫂共和”
进入到第四个年头(1865年)时,两宫太后突然发难,一举褫夺了恭亲王的“议政王”
头衔。
#%%$^&&**)__)_))(+#$$#^*(&(*#&*)(*(&*)^&^&%^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