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卓文君没有出神太久。
她知晓在旁人眼中,自己算是做出了不少“惊世骇俗”
之事。
可她看似离经叛道,实则自幼便长在临邛,兜兜转转亦不曾出过蜀郡,对这般浓厚的游子思归毕竟体会不深。
但文也好以杜审言为例,所提及的“诗人两面性”
,她倒十分赞同。
何况,眼前不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么?
她的夫郎——司马相如。
抛开夫妻二人间的那点私情不谈,若要卓文君以全然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他,便能无比清晰地看破出这位才子内心的矛盾。
人人皆道,司马长卿得封郎官,不过是投帝王所好,取巧而已。
但卓文君同为诗人,自然瞧得出掩在华丽词藻之下的讽谏之意。
假托子虚、乌有二公之口夸耀,实则借题发挥、明褒暗贬。
可惜,世人庸庸,未必能懂。
卓文君微微扯起唇角,也不知远在长安的司马相如可曾得到这番机缘?倘若借由百代成诗,得知有这位后世小女郎能觉察出他的苦心,或许也会欣慰一二吧。
-
南宋隆兴年间
陈亮瞧得几乎痴了,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光幕,喃喃道:“幼安,你可听见了?”
辛弃疾听到此处,亦是心潮澎湃。
他虽没有“避免水时长”
的意识,但小娘子既言立春日首推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理当有几分避免喧宾夺主的自觉。
故而,对文也好一笔带过的做法并未生出任何不快。
却不想再往下看,竟愈发觉得惊喜。
作诗一事已于唐代抵达登峰造极境,后人望尘莫及。
故而,有宋以来,文人便自发转向诗余,在词界下狠功夫。
即便学诗,也多揣摩其中风调、律对,难得如文也好这般深挖其中,仔细赏析。
“诗人,莫不如是。”
辛弃疾将这话含在嘴里,来回品了几遍。
终于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承认了妻子先前的论断,“这位小娘子,果然不是宋人。”
三千世界,无奇不有。
即便辛弃疾不信佛法,此刻也不得不承认,这百代成诗的出现便无法以常理衡量。
既如此,来自后世的小娘子同他坐而论道,似乎也没那么不可接受了。
但与唐人不同,宋人的思归之情,只会比前辈更甚。
不过宦游江南,得见春景,就能让狂傲的杜审言生出归省愁肠,潸然泪下。
那如国朝般客居江南,又怎能不让有识之士生发更多故土羁绊呢?他与好友对视一眼,均在彼此面上看到了浓浓决心。
收复中原,势在必行。
磐石无转,九死不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