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手指在滚烫的沙地上划出光伏板的轮廓——那些在地球极端环境里淬炼出的技术,果然能在更遥远的真空里扎根。
三个月后,可可西里的科考站传来消息。
齐广坤设计的微电网在-40℃的极寒中稳定运行,光伏板表面的纳米涂层能自动融雪,储能集装箱里的工业级固态电池荷电状态始终保持在80%以上。
“昨天暴雪封山,柴油发电机冻住了。”
科考站的队长在卫星电话里笑,“就靠你们的系统煮了锅热汤,保温壶里的水到现在还是烫的。”
张小蕾的液冷系统在南海护卫舰上通过了实战检验。
当台风“海燕”
掠过甲板时,舱室内的冷却管道依然在安静运行,氟化液在颠簸中保持着稳定的流量。
“电磁炮连续发射八次,模块温度没超过55℃。”
舰艇工程师发来的视频里,炮口的火光映红了海面,“你们加的抗共振支架起作用了,振动幅度比设计标准低了40%。”
魏兵带着加密通信模块深入昆仑山时,边防连的巡逻车正陷在冰缝里。
他趴在雪地上调试设备,哈出的白气在面罩上凝成霜花。
“同步误差压到0.1秒了。”
当电台里传来友邻部队的应答声,他忽然发现手套和冻土冻在了一起,扯开时带起层皮,血珠滴在雪地上像朵小红花。
林溪的“沙行者”
机器人成了敦煌研究院的新帮手。
在莫高窟的崖壁间,机器人的柔性履带碾过砂砾,机械臂上的光纤传感器能识别0.1毫米的壁画裂隙。
“以前得搭脚手架才能检测的洞窟,现在机器人伸个胳膊就够着了。”
老研究员抚摸着机器人的光伏板,“这蓝色真好看,跟月牙泉的水一个色。”
塔克拉玛干的光伏治沙基地迎来了第一批牧民。
齐广坤教他们用手机监控光伏板的运行数据,屏幕上的发电量曲线像起伏的沙丘。
“板下的苜蓿草长到膝盖高了。”
牧民的孩子抱着光伏板下的小羊羔,羊蹄踩过的沙地里,冒出几株绿色的嫩芽,“你们说的‘板上发电,板下长草’,真的成了。”
赵博士的极端微生物实验室又有了新发现。
从马里亚纳海沟带回的古菌,其细胞膜里的特殊脂类能在高压下保持流动性,这启发材料团队研发出新型深海电缆。
“下潜到1200米时,绝缘层的耐压力比传统材料高3倍。”
深海探测船的船长发来照片,电缆像条银色的海蛇,在暗夜里闪着微光。
青年创新工作室的悬赏墙上,新的需求又贴了出来。
“高原炊事车低温加热模块”
旁边,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正对着嗜热菌的代谢路径图发呆。
林溪走过去时,看见他笔记本上画着奇怪的装置——用光伏板供电,靠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热量做饭。
“昨天在哨所,战士说冻面条煮不熟。”
小伙子挠挠头,“我想让面条在-20℃的帐篷里也能冒热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