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从江东六十四屯事件发难之时开始,总参一直就在评估对俄作战的各项事宜,逐鹿行动作为国策行动,几十万大军,数十亿财富牵扯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哪个方面都不容忽视,一不留神,很可能给全局行动带来灭顶之灾。
所以,吴俊升的部队被选中作为对俄攻略的第一枪,除了吴俊升本人的特点,还在于他的部下,都是在黑龙江历练过的,有丰富抗寒经验的将士。
而且,即便这样,开展第一场行动时特意挑了4月份,严寒已经过去,春季就要来临,气候转暖的好时候。
到了蔡锷率领中线出击的时候,已经到了6月光景,算是一年中天气较好的时候了。
所以,虽然对俄攻略似乎时间拉得很长,但每一步行动都是有计划的。
4月国防军在江东六十四刺激,5月份俄国做出反应,6月份中线出击,7月份中俄达成谅解……随着俄国公开拒绝履行合约,西线向中亚挺进,而中线和东线则开始了有条不紊地应对。
在俄国作战,第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敌人就是严寒。
西伯利亚吹来的寒流,可以很轻松地将温度降低到零下40度。
在这个温度,凡是含有水分的食物,包括肉类、鱼、米饭等一切东西,都将变成一块块硬邦邦的大石头,根本无法食用。
暴露在寒风中的双手,哪怕是只离开手套几分钟,都会被冻得僵硬,再时间长就是冻伤乃至于不得不截肢。
总参事先已经考虑了这种情况,故而逐鹿行动悉数抽调北方士兵,但中国出了蒙古和黑龙江有如此严寒的气候外,其余哪怕最寒冷的天气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因此,1916年的冬天则成为最好的适应期。
第二个不得不面对的敌人就是补给。
为了补给,总后和总参经过详细规划,制定了长长的兵站补给线。
东线的补给基地设在沈阳。
从沈阳开始,在国境内的,靠近大城市,可以依托铁路的,每200公里设置一个中转站,离开铁路之后,则是每50公里设置一个小兵站,每100公里设置一个中兵站,每200公里设置大兵站。
小兵站以排级兵力驻守,中兵站以连级兵力驻守,大兵站则以营级兵力驻守。
各兵站之间除了电话之外,还在中级以上兵站配置了无线电报,方便信息传递。
按照规划设置,小兵站应该能够满足团级兵力1日份或者营级兵力3日份的补给,中兵站能够满足师级兵力1日份或者团级兵力3日份的补给,能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大兵站不仅能够满足师级兵力3日份以上的补给,而且能够提供包括装备修理、危重病人救治等全面服务。
中线全部在蒙古境内,兵站分布几乎与此类似,从张家口一直延伸到恰克图。
好在经过赶工,漫长的铁路线已经完工,设置补给点便显得尤为方便。
不过,考虑到蒙古地广人稀以及俄军可能针对性地入境破坏铁路,兵站设置的密度虽然降低了,但兵站拥有的兵力和防御体系却额外加强了。
第三个不得不面对的敌人就是交通。
远东地界,素以地广人稀出名,除了一些战略要点,几乎就是大片大片的无人区。
这样的地理情况,固然有利于部队行进的隐蔽,但反过来也带来了交通不便、地形不熟的情况。
经过1916年长时期的适应与勘察,部队已经基本熟悉了这样的作战环境。
很多人原本对总参的持重并不放在心上,以为太过于注重了,一年半载的适应时间,不仅看起来偏久,而且很容易暴露目标,等到了实地观察之后才明白总参和秦时竹的良苦用心。
对俄国的战争,不经过长期而又充分的准备,是很容易犯错误的,这和国内战争压根就是两回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