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信仰”
等抽象概念替代具体权力关系。
恰是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常见策略。
电影看似没有完全掩盖“人吃人”
的残酷真相,给出了叙事的选择性——观众可以选择“相信哪个故事”
。
也有对信仰的质疑,“上帝是个噪音”
,是对任何绝对化意识形态,包括西方中心主义的拒绝。
甚至还有主体的反抗空间。
派最终以故事讲述者的身份掌握叙事权,可视为对被表述者夺回话语权的隐喻。
这种自反性、拒绝、反抗……
恰恰印证了“立场不对,能力越大,造成恶果越大”
这个道理。
试问帝国主义的压迫,是被压迫者可以说“我不愿意被压迫”
就可以不被压迫的吗?
好莱坞在全世界攻城略地,西方中心主义恨不得侵占所有文化的土壤,已经控制的区域丝毫不装,还未控制的区域各种渗透,大搞后殖民主义,甚至颜色暴动?
是哪个国家说拒绝,就能拒绝的了吗?
一个病恹恹的年轻人和巅峰泰森生死战,丢在一个笼子里,死活不论。
给年轻人站位角度、喊开始、搏斗方式、喊疼等等的自由,设定足够多的细节,给他充足的“个人选择”
。
这是个人选择吗?
确实,给了机会。
但不过是更高级的脱罪方法,让“泰森”
动起手来连最基本的罪恶感都不需要,毕竟你也可以选择,也可以反抗,也可以出手,谁让你实力不足!
何况,《少年派》电影里的夺权,仍需通过西方主导的媒介实现。
电影的叙事,不过是一种更为高级play方式,让主导者更兴奋罢了。
被“杀”
的自由,被“杀”
的选择,不是自由也不是选择。
拒绝的自由和选择,不参与这种残酷游戏的自由和选择,才是真正的自由和选择。
而把残酷的故事,解构的越彻底,拍摄的越美好,越有情调,越是残酷,也是无上的讽刺。
正如《金陵十三钗》造成的恶果,远比《南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