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只希望这个答案来的不要太晚。
第282章博览会的鬼影(上)
极其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科学家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到一个对他们而言完全陌生的大陆时,为了宣扬英国的文明、开化、强大的世界博览会仍旧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这次世界博览会,或者按照女王所说的万国博览会,仿佛是伦敦终日终年灰暗阴沉的生活中难得的一抹亮色,占地广阔,晶莹剔透的水晶宫内挂满了色彩纷呈的各国国旗,参观的民众如同流水一般往来不息,各种原材料、工业制品、创造发明以及雕塑之类的艺术品一一呈现在每个人的眼前,有一万多个商人提供了十万多件展品,除了这些展品之外,还有异彩纷呈的表演以及为了展现各国风情的绘画作品以及相片,人们徜徉在其中,就像是在方寸之间走过了诸多国家,又是兴奋又是好奇。
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为每一个细节欢欣鼓舞,雀跃不已。
但对于英国人,尤其是伦敦人来说,在这些产品中最令人骄傲的还是他们大英帝国的工业产品与创造发明,他们展出了各种车床、机床、纺纱机、抽水机以及各类机车,轮船的驱动机,为了让人们更能领会到这些庞然大物所能创造的利益,他们还特意在水晶宫的地下建造了锅炉房来提供足够的蒸汽,这些蒸汽不但能够让这些机器在展示时运作起来。
还能提供给了占据了一整个展厅的管风琴机组,以及那座大如厅堂的差分机——这台差分机即便比不上它在伦敦塔地下的同类,也有近十吨重,有八千多个零件。
当然,这些零件普通人是根本数不清楚的,他们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齿轮、转轮和连杆,这台机器也同样可以在宾客的面前运作,在疙瘩疙瘩的计算声中,不断吐出他们所询问问题的答案。
不过在这里的问题,也是经过甄选的,倒不是担心这台差分机无法读写,或者是回答不出来——而是一些敏感的问题很有可能触及到政府与王室的颜面。
譬如正在两国政府间相互拉扯的海因利希.楞次的遇害问题。
海因利希是一个德裔俄罗斯人,也是俄罗斯皇家科学院的学士,即便是现在的沙皇并不怎么看重科学研究,他的名字依然能够被这位陛下所熟悉,可见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不同一般。
而这位海因利希也并不是第一次来伦敦,他在伦敦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友,经常来和他们会面,小住,一起畅谈学术上的种种疑问和设想。
但这次他是跟着使团来的,也就是说,他也是女王邀请的客人之,一但就在俄罗斯人因为他们的展品不受重视而暗自气愤不已的时候,海因利希的尸体被人在东区的一个小巷子里发现,这条小巷子已经非常接近港口,但没人想到海因利希是想要立即返回俄罗斯。
这件事情他没有对任何人说。
于是,按照通常的推测,他可能是去东区寻花问柳,或者是要做些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这是英国报纸的说法,才会被那里的暴徒袭击,这个暴徒的手法非常凶残,他不但抢走了所有的财物,还割断了他的脖子,几乎让他的头都掉了下来。
为此,俄罗斯使团的人表现出了极度的愤慨,大有新账老账一起算的意思,他们谴责英国政府,公开宣称所谓的开明严谨的社会制度在英国根本不存在,这里到处充满了如同美国人那样的罪犯和渣滓,不得不说,这其中有不少迁怒的成分,但英国政府也很难回复,他们总不能说——对,我们是有这么一个该死的垃圾堆,你们的人就根本不该到东区,那就是一个无法无天活见鬼的烂泥地,普通人根本无法全身而退,这样说,岂不是凸显了英国政府的无能吗?
英国政府只能捏着鼻子将这件事情下发到警察厅,让警察厅去调查,然后弗雷德里克倒是调查出了一些东西,那就是富兰克林的死亡。
旅店老板一下就是就认出了海因利希,因为他的容貌实在是与伦敦人太不相似了,何况他还蓄着那样大的一把胡子,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
他说,那位先生进了富兰克林先生的房间之后,他们确实没有发生过什么可以被听见和看见的争执,但那位先生离开的时候,很显然的心情不快,而弗兰克里先生下来用晚餐的时候,也是一脸沉郁,看来他们并没有得到一个让双方满意的结果。
而就在他们不欢而散之后,当晚富兰克林先生就发起了高热,他们将他送到医院的时候都不能确定他是不是已经死了,而就在富兰克林先生还在医院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走过来,宣称是他的子侄为他支付了房费,“然后嘛,”
旅馆老板摊摊手:“我看他也是一个合称的绅士,一点都没有考虑到他可能是来冒名顶替的,何况那位先生,”
他不小心漏了一点口风,“也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一皮箱的书和笔记——就是你们说的资料。”
还是他从调查人员口中听来的新名词。
“然后那位绅士带走了资料。”
旅馆老板点点头,说,“是的,他带走了所有有字的东西。
我们回去收拾房间的时候,发现房间里面空荡荡的什么都没能留下,我是说那些有字的,富兰克林先生的外套、行李和手杖都还好好的摆放在原位,没有被拿走。”
如果海因利希只是一个普通的使团人员,那么他们可能还会陷入暂时的迷雾,但弗拉克林已经和他接触过的几个权贵说过,他这次来伦敦带来了所有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研究资料,他所有的发明,他所有的创意,他所有的研究成果,实验材料与论文,只为了在英国政府里谋求一个小小的职位。
当然,在交易中,他首先选择的是倒霉的巴麦尊子爵,子爵一死。
他寻求上进的路径也被拦腰截断,他不得不重新寻找对象。
而就在这段时间里他死了,资料也丢失了。
海因利希是一个学者,似乎也进行过对雷电的研究,于是,两者联系起来,不得不让人怀疑海因利希会不会就是为了这些资料而杀了富兰克林,科学家之间的倾轧争斗并不罕见——就如我们熟悉的牛顿爵士,在科学界中论到如何使用政治手段以及肉体打击的,他几乎就是一个降了维的怪物,被他排除的异己可不在少数。
完全有可能,富兰克林并不打算把自己的晋升之径交易给海因利希,但海因利希对这份资料势在必得,不惜雇人来杀了他,然后拿走东西。
于是,俄罗斯人指责英国就是一座犯罪的温床,凶手的巢穴,而英国人则指责俄罗斯都是强盗与骗子他,们抢走了大英帝国珍贵的科学资料,反正两者在报纸上你来我往辱骂不休,让外省人和外国人好好的看了一番热闹。
不过也不能怪他们,在世界博览会召开之后,即便主办人是英国,其他国家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国家与辉煌成果,法国人提供了一万多件展品,德国人提供了八千多件展品,美国人虽然少些,只提供了五千多件展品,但在这五千多件展品里更多的符合了这次博览会的主旨——其中有播种机,缝纫机,收割机、左轮枪,橡胶制品和口嚼式烟草,得到了人们颇为广泛的好评。
但对于英国人来说,这些产品无论如何都无法与他们的展品相比较,虽然英国确实提交了有四万多件展品,但他们又有着本土之力,又有着充足的筹备时间,有这些数量并不令人感到惊奇。
当然。
在蒸汽大革命和机械大发展之后英国的种种发明和创造也确实引来了许多人的称赞与感叹,但无论如何,英国报纸的一些厚颜无耻的行为还是激起了别国人的愤怒。
他们无视其他国家的成绩——在报纸上将美国渲染成一个叛逆的儿子,一个可恶的卖国贼,一个无耻的小偷,虽然美国独立战争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但依然有人将美国看作英国的附庸,并且大肆嘲讽美国人的粗俗与无赖;同为一个古老国家的法国与德国也没能得到什么好评,法国的展品被评论为浮夸,繁琐,不知所谓,德国的展品则被斥为刻板、老旧、缺乏新意——至于其他的国家,那就更不用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