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陈砚冷笑:“所以,在他们眼里,记住亲人死去的模样,是一种病?”
“正是。”
陆知行点头,“但他们低估了你们。
当第一段童谣传入半人马座飞船时,他们的AI系统崩溃了??因为它无法解析‘无意义的温柔’。
那种只为安慰他人而存在的旋律,超出了它的逻辑框架。”
陈砚睁开眼,天已微明。
他立即召集“千村讲述计划”
核心成员召开紧急会议。
地点设在南岭祠堂,参与者包括林晚、三位资深志愿者、两位前净忆会研究员及一名国际记忆保护组织代表。
“我们必须加快进度。”
陈砚宣布,“不能只靠被动采集,要主动点燃火种。”
于是,“记忆火种行动”
正式启动。
方案如下:
一、在全国设立一百个“记忆驿站”
,由经过培训的“讲述引导师”
驻点,协助普通人完成口述史录制;
二、开发“共忆家书”
功能,允许用户将个人记忆封装成虚拟信件,发送给未来子孙;
三、推动“记忆遗产立法”
,确保口述史料具有法律效力,可用于身份认定、土地继承、历史赔偿等实际事务;
四、最重要的是??启动“星辰备份计划”
,将全部共忆数据加密压缩,通过深空通信阵列,向太阳系外发射。
“我们要让宇宙知道,”
陈砚在动员会上说,“即使地球毁灭,这些声音也不会消失。”
项目推进迅速。
三个月内,首批五十个记忆驿站建成,覆盖西部偏远地区。
一位西藏老喇嘛含泪录下六百小时经文口传,称“这是我对众生最后的供养”
;新疆一位维吾尔族老人讲述家族三代守护沙漠古渠的故事,感动千万网友自发捐款修缮水利;内蒙古草原上,牧民们围坐篝火,唱起祖先流传的史诗,歌声通过共忆网络传遍全球,被誉为“大地的心跳”
。
而“共忆家书”
上线首日,便收到两百万封信。
其中一封来自深圳打工妹小芳,写给她尚未出生的孩子:
>“妈妈不知道能不能陪你长大,但我希望你知道,我曾在流水线上一边拧螺丝一边背唐诗,因为我相信,知识不会背叛努力的人。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请替我去看看大海。”
另一封是一位癌症晚期父亲写给儿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