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强迫自己学了,向上进的工部尚书谋一二经验。
朝中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朝臣隐约觉得陛下激愤了点,可偏偏又没有遏制的办法。
看陛下这些年推行的,哪样不是利好百姓的?别看种子还没铺天盖地笼罩整个大雍,但报纸、学刊已经将颂歌送往各处。
先前祥瑞之事也肆意渲染,经过一轮轮传唱,演变成了漫天神佛来贺。
总之民间处处都视陛下为盛世明君,就算处在困窘中的也愿意坚持一二,而不是落草为寇。
对于吏治,朝廷也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了。
御史台的监察御史有巡察各道的职责,但这些察院的监察御史吧,其实绝大多数时候都在京中,监察六部为主。
赵嘉陵直接将监察御史增设到十二人,除了三人在京分察六部,余下的都派遣出去了,依照职责巡按郡县,纠视刑狱。
但有贪官污吏,直接上奏查处。
上至刺史下至县佐吏,都在御史就差范围内。
监察御史名声好,所到之处百姓相迎,但州县中就不是那一回事了,官吏人心惶恐,生怕自己被纠察。
但奉了敕令的监察御史也不是一味地让人不安,他们除了纠察外,还有一项任务,便是树立典型的良吏。
这些良吏,首先是直接授予明德书院出身的资格,紧接着又通过户部那边的计算,给出合适的俸禄。
要知道没有官品的佐吏其实都算“役”
,这次朝中虽然没有改变官品,但改变了待遇。
明德书院、俸禄……是否获得明德书院学生资格的,就能够领取俸禄呢?监察御史刻意放出了点风声,引导着吏员们往那一方面想。
没有制度,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存在着这么一条路,总会有小吏愿意去做的。
在某个用明德书院试点的州,有县衙的小吏通过了律学的考试,成为明德书院的律学生,不多时,便有敕旨送到该县,没有改变小吏的职务,但也给他发放了俸禄。
今日小吏为明德书院学生能得到俸禄,明德书院出身跟佐吏、俸禄都挂上了钩,久而久之,还分什么先为吏再入书院,还是先书院毕业再做小吏呢?
天符八年,是改制后的第二次贡举。
变革仍旧再发生,先是增设科目,接着又下诏许明德书院考核成绩优异者,直接送往省试。
这其实是给明德书院和国子监一样的地位。
对于参与贡举的人员没做大变革,但其实已经撕开了口子,因为明德书院的学生有各色人等,等同于一些对杂色人等的限制无形中少了,至少能够看到希望,能看到那条上进的路。
士族出身的朝臣当然能够看到这点,他们会不想阻止吗?他们想要维持士族数百年来的超然和骄傲,但当今陛下俨然没有维护他们的打算。
从印刷术开始,就是要打破士人的垄断。
士人与皇权合作,与之相护钳制。
而皇帝呢,看得更远。
只要能用,是不会在意身份出身的。
可大势汹涌不可抵挡,他们的狂怒没有用处。
“明德书院”
四个字代表着功绩,陛下不会再受他们钳制了。
陛下有神明相护佑,她完全可以横行无忌肆意妄为。
士族们就算能齐心奋力一击,也只会是鱼死了网没破,况且士族也拧不了一条心。
已经身为皇后的谢兰藻是高门中的异类,而她站在高处,引领着高门中的女子。
士族们联合靠得是婚姻,但当家中女儿不再甘心为货物为家族谋取利益时,他们还能协力吗?
这样的结局不是谢兰藻和陛下带来的,是数十年前,郑相还在时候便开始图谋。
士族家的女儿们在出走。
那些被士族摒弃在外围的寒门庶族也在挣扎。
谁都想要分一杯羹,谁想要登上高处。
但过去台子就那样大,想要登场极为不易,然而大变革打破了边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