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这舆图上,大汉虽然足够庞大,可东北方向始终有些瘦小。
契丹与奚部所占据的燕山及辽河地域,仿佛就是压在大汉脖子上的屠刀,随时能落下切断河北与辽东的联系。
“今岁河东、河北应是丰年,调两道各州常平仓粮往妫州、檀州、营州而去,三州军仓尽皆蓄满粮秣,以便大军随时北征讨伐。”
“另催促河南、淮南两道海运军粮二十万石北上辽东开州,以便开州入冬后击契丹于辽水之南。”
刘继隆这些话,倒是有有寇可往,汉亦可往的意味。
过往冬季,尽皆是契丹与奚部南下入寇,而今刘继隆却要辽东随时准备在冬季出兵,渡过辽泽去攻打契丹。
出兵因地制宜,河北面对燕山的山高林密,理应在春季或秋季动兵,而辽东想要攻打契丹侧翼,只能在入冬后辽泽结冰,走辽河进攻契丹侧翼。
他的安排,基本决定了大汉将在春季动兵,准备耗费整整一年时间和契丹交锋。
“各军的御寒之物,五军都督府及兵部准备的如何了?”
刘继隆转身询问,负责军事的谢瞳连忙作揖:
“去岁关西产出四百万斤纯棉,衙门征得八十万斤,另采买一百二十万斤,用钱十二万五千余贯。”
“关内、河东、河北等处十五万新旧兵卒均有棉袄两套,棉被两床、棉鞋两双。”
“去岁所收棉花,也正在赶制为棉袄棉被,七月便可制成并运抵辽东,各发两套。”
经过十六年的推广,棉花在关西大地上已经产量颇丰,但由于其保暖良好,许多商贾都前往关西采买,以至于价格居高不下。
一斤棉花绒在八十几文钱浮动,而两套棉衣棉裤及棉被棉鞋则是需要二十斤左右的棉花。
这些年关西产出的棉花,衙门基本都会采买大半,用于制成棉衣棉裤及棉被并发给边军将士。
“边兵所穿着棉服棉袄若有破损,如何解决?”
刘继隆闻言继续询问,谢瞳则是继续开口道:“此前数载,棉花产出每岁倍增,待今岁秋收,朝廷可收、买棉花四百万斤,明岁则更多。”
“兵部、户部与五军都督府岁议,以三年发棉袄、棉被及棉鞋各二,旧棉被服鞋均不收。”
“今天下正兵五十一万,州兵十八万,南兵用棉只北兵半数。”
“经有司衙门拨算,每岁需调三十万贯做三军御寒衣物被褥采买。”
新增三十万贯的支出,这对于刚刚获得佐渡银矿的大汉来说不算什么,毕竟只有御寒的衣物准备好,汉军才能适应更艰苦的环境。
此外,百姓也可以通过兵卒身上的衣物来了解棉花,继而推广棉花种植。
“去岁安西、北庭产出棉花几何?”
刘继隆想到了西域的棉花,谢瞳闻言恭敬道:“安西、北庭自洪武四年播种棉花起,至今不过六载。”
“去岁安西、北庭所收六万余斤,产出约在三十余万。”
朝廷对棉花也是十税二的税率,所以用税率来反推算是比较方便的办法。
三十余万斤棉花,差不多也就是两万亩左右的种植地。
按照棉花留种不断扩种的速度,大概五年后便能有四十几万亩的面积。
只是西域人口不足,张淮深应该无法按照棉花留种的速度来扩张。
饶是如此,只要有个二十几万亩棉花,每年的经济产出都在三四十万贯,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商税,养活西域那三万兵马已经不难了。
想到此处,刘继隆便深吸了口气,目光看向内阁这七位大学士。
“敕令,以安破胡为燕北招讨使,斛斯光为燕北招讨副使,节制河东、河北、辽东三司兵马于明岁讨伐契丹、奚部,收复燕山以北的汉家旧地!”
“臣等遵旨……”
敬翔等人虽然早有准备,但当刘继隆下达军令,他们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急促。
战事再度燃起,这对趋于安定的北方会有不小的冲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