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1恩义
公孙弘,河阳城北门外五十里石盘村人士,自幼喜读诗书,善习弓马,家世虽是庶族出身,称不上什么名门显贵,但其父公孙良在小小的河阳,却也曾是名声赫赫的饱学之士,而立之年过后,还曾出任过数载河阳县的功曹,即县里的狱吏,对历代律令颇有些研究,而且公孙良其人,不但自己生性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且家教甚严,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公孙弘及其弟弟公孙存教导、管束得也是极为严格,所以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公孙弘从小便非常知礼有节,性格随和,朗然有君子之风,乡里乡亲们对少年之时的公孙弘评价也都极为不错。
怎奈,人生祸福有如白云苍狗总是变幻莫测、瞬息万状,还在公孙弘年仅十五岁,小他七岁的弟弟公孙存只有八岁那年,他们的母亲就因病辞世了,自此,父亲公孙良便又当爹爹又当娘,辛辛苦苦地拉扯着他们兄弟二人,又过了有三年之后,未曾想到,也一病身亡于任所之上。
十八岁的公孙弘苦泪横流,带着弟弟,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归乡里,守制三年,家事从此变得日渐消乏。
因为父亲公孙良生前之时,为人、为任,一向清介自守,并未攒得多少钱两留于身后,家中只存下几间遮风挡雨的破房子,连年累月下来,公孙弘兄弟俩坐吃山空,莫说是冬添寒衣、夏增凉意,就是连口中的吃食都明显地有些不周了。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公孙弘本来与霞渚村村内的,一家大户人家的小姐,名字唤做丁芸雅的,自幼就定有婚约,那丁芸雅家与公孙弘家曾经累世通家,丁芸雅的父亲丁泰与公孙弘的父亲公孙良儿时一起读书,一起长大,一起经历过许许多多载满他们二人纯真友情的难忘的故事,莫逆得形影不分,莫逆得就仿如同姓同胞的亲手足、亲兄弟一般。
那丁泰长大成人以后,虽不曾似公孙良一般,在朝廷的衙门里供事,但是他却非常善于经营各种买卖营生,什么马匹、丝绸,粮食、蔬果,都多多少少地会涉猎一些。
以致于长期运营、积攒下来之后,他不但成了霞渚村令人刮目相看的、首屈一指的富人,而且还于数年之前在河阳城城内购置下了一座很大的宅院,举家搬迁到了城里居住。
若是公孙弘的父亲公孙良尚且健在,按照两家的交好关系,再按照公孙弘出众的人品与才学,那丁家是不会有什么想要退掉这门亲事的缘由的。
可是最近这几年里,公孙弘家屡遭变故,家境日益一贫如洗。
而那丁泰家也早已不再是以往的格局,先前的模样。
丁泰的结发妻子华年早逝,撒手而去之后,就只给他留下了丁芸雅一个女儿,彼时,尚在壮年的丁泰因不甘忍受孤独和寂寞,便又托媒人续娶了一房卫姓的妻子以续弦。
一年之后,那卫氏很能随人愿地又给他添了一个健康、可人、招人疼爱的大胖儿子,这下,可把丁泰给乐坏了,满月酒就整整办了有一千余桌,亲戚朋友齐聚一堂来为他家的添丁之喜而送上自己的恭贺与祝福。
后来,丁芸雅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慢慢长大些后,其后母卫氏在她父亲丁泰心中的位置以及在她们丁家女主人的位置都慢慢稳当、牢固之后,那卫氏便开始暗暗地安下了私心,暗暗地盘算着这家产的继承与分配之事。
她总是鬼迷心窍地暗自思想着,若是能够把丈夫丁泰挣下的这偌大家业,全数都归于她自己亲生的儿子一人所有,那该是多么舒心满意的好事一桩啊!
可是,她又素知丁泰为人、经商,都是异常信守承诺的,如若想要从丁泰的口中提出与公孙弘家退婚之事,那本就是万万做不到,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即使如此,也不妨试一试滴水可否能穿石,绳锯木断之功力,于是,眼见着公孙弘家里境况一日比一日、日渐衰败之后,那卫氏便总是在丁泰的耳边吹风说是,“自古以来,男婚女嫁总要讲究个门当户对,那公孙家如今已然穷得叮当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你又怎么忍心、怎么舍得把自己的女儿嫁到那样的人家去受苦,况且芸雅自小就娇养惯了,偏巧又吃不得苦,依我看,还是给她另择一个官宦之家亦或是富庶之家的子弟为好。”
这些话语,从表面上看,那卫氏绝对是一片菩萨心肠,完完全全都是为了她的后女丁芸雅好,可实际上,却是再为她自己和她自己的亲生儿子考虑,因为她自嫁给丁泰以后,就早有听闻,说是她的丈夫丁泰,与公孙弘的父亲公孙良生前本是无话不谈、无事不帮,几同生死的刎颈之交,而丁泰本人对他口中的贤侄公孙弘,一向以来,确确实实又是发自内心地喜爱和看中,也经常会不时地去周济一下困苦中的公孙弘小兄弟两个,倘或日后,丁泰真的要把女儿嫁给公孙弘为妻,那么,公孙弘与丁泰的关系可就近的不是一点儿半点儿了,那可是半子之劳的乘龙快婿,依照丁泰素日里对于女儿的娇宠、惯养,对于公孙弘的器重、视若亲生,说不定,为了免除他的女儿嫁过门去吃苦受累,丁泰心血来潮之下,最少最少都会把半个丁家白白地送到公孙弘的手上去。
于是,那卫氏除了经常在自己丈夫的耳边煽风点火以外,还会寻着良机,特意假装讨好似地,劝说着她的后女丁芸雅本人,向她无风三尺浪、推波助澜似地说道,“公孙弘家一定不吉祥,一定是埋下了什么阴霾之气,父母年纪轻轻就这般早丧,想来那公孙弘兄弟俩就算不是克星,会克死其父母,也定是个苦命、短命的苗子,恐怕日后也不大可能在官场和生意场上有什么出息,还是趁早断了这门亲事,另择夫婿为好。”
若是搁在旁人,后母的一番“金玉良言”
,姑娘本人一定会斟酌考虑,思量再三,寻出个个中厉害,悟出个个中得失。
可是这丁芸雅小姐偏偏却是个耳软心活,不怎么有主见,更不怎么看重真情真爱,只一向贪图享受,吃不起苦、更经不起事的人。
尤其是,自从半月之前,三月三上巳节那日,她自家的远亲近邻,一起齐聚于城外不远处的一条河岸旁,大家一起玩儿“曲水流觞”
(又名“九曲流觞”
,是古时上巳节,“魏晋时以三月三代替”
,所玩的一种游戏。
觞,盛酒器,常为木或陶制,木制可浮于水,陶制两侧有耳,也称“羽觞”
,因重于木杯,玩时须放在荷叶上才能浮水而行。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坐在“曲水流觞”
石刻旁,利用上下游间落差,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子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即取来饮之,彼此相与为乐,举觞相庆。
)的游戏之时,她无意中碰到了其后母卫氏的娘家侄子,一个唤做卫学宾的少年后生,主动向她温情万般地献上了他自己的殷勤、爱慕之意,把停落在他近前的那觞美酒,用手端将起来,笑意吟吟地奉送到了丁芸雅的纤纤玉手之上,请她代为饮用。
而那卫学宾生的肤白貌端、身形中上,也算得一表人才,故而,这丁芸雅小姐自那之后,便一颗芳心深深地、牢牢地、牵系在了她后母的侄子卫学宾的身上,总想着后母能够成其美事,成全他们二人的美好姻缘。
而那卫学宾自那日见了丁芸雅之后,自然也是日夜相思,愁眉难展,三番五次,几度拜托他自己的亲姑母,无论如何都要帮他了却了痒在他心头的这份相思债,可是他的姑母却总是推辞说道,她的后女丁芸雅早就与那公孙弘定下了亲事,若要悔婚,必得他的姑父丁泰同意才可奏效。
后来,那卫氏终还是抵不过她自己亲侄子的死磨硬泡,死缠烂打,忽而灵光一闪,自己又转念一细细推敲:倘或丁芸雅能够嫁给自己的亲侄子也未尝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自己的娘家虽说衣食不愁,可也算不得什么富贵之家,丁芸雅若是嫁到自己的哥哥家里去,即便她的丈夫丁泰到时为了疼女儿,多多陪上些嫁妆家财,那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流到了自己的娘家去……如此想想,这还真是一件可圈可点可当促成的大好事!
于是,这桩事情两厢会意、不言而喻之后,那卫氏私下里便为自己的侄子卫学宾和后女丁芸雅暗自悄悄地开启了他二人互通往来的方便之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