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个时辰后,当归浸泡完毕。
苏景将当归片铺在竹筛上,置于文火上缓缓炙烤。
“炙烤过程中要不断翻动,以防烤焦。
待当归片表面呈现深棕色,并散发出酒香味,便算是炙制完成了。”
林薇在一旁协助翻动当归片,指尖感受到药材温度的微妙变化,鼻尖萦绕着黄酒与当归交织的香气,心中充满了新奇感。
中午时分,张婶端来午饭,看到案桌上的制药工具和半成品药材,笑盈盈地说道:“苏大夫又在教林姑娘制药呢?这炙当归的香味,连灶房里都能闻到!
下午要是得空,我也来学学,以后你们忙不过来,我也能帮上一把。”
春桃也凑上前来,兴奋地说:“我也要学!
上次林薇姐教我制作冻伤药膏,这次我要学做药丸,以后就能为师父和林薇姐分担更多了。”
苏景笑着应允:“好啊!
多一个人学习,以后医馆的制药工作也能更顺利。
下午咱们就教大家制作‘止咳化痰丸’,这是冬天常用的药丸,正好备着给咳嗽病患使用。”
饭后,苏景取出杏仁、川贝、桔梗、甘草等药材,先将它们分别研磨成细粉,再用竹筛筛选三遍,确保药粉细腻无杂质。
“制作药丸,药粉的细度至关重要,越细越容易成型,药效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他一边讲解,一边将筛选好的药粉混合均匀,加入适量蜂蜜作为黏合剂,揉成软硬适中的药团。
“接下来要将药团搓成细条,再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最后揉成药丸。”
苏景示范着搓出一根光滑的药条,切成小剂子,双手熟练地将剂子揉成圆球形。
林薇、春桃和张婶也跟着模仿,起初揉出的药丸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但在苏景的指导下,渐渐变得规整起来。
春桃看着自己揉出的药丸,兴奋地说道:“原来做药丸这么有意思!
以后咱们可以多做些常用的药丸,比如治风寒的、治腹泻的,病患来了就能直接拿药,不用每次都临时煎药。”
林薇点头赞同:“是啊!
制作成药丸不仅方便病患携带和服用,还能延长药材的保质期。
咱们可以把常用的药丸装在瓷瓶里,贴上标签,注明功效和用法用量,这样既方便又实用。”
傍晚时分,第一批“止咳化痰丸”
制作完成。
林薇将药丸装入瓷瓶,贴上“止咳化痰丸每日三次每次三丸”
的标签,心中满是成就感。
苏景看着她手中的瓷瓶,忽然说道:“明日咱们再教你煎药的技巧。
很多人以为煎药只是加水煮,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不同的药材,煎药方法也不同。”
第二天清晨,林薇特意提前来到医馆,准备学习煎药。
苏景将她带到灶房,只见灶台上摆放着五个大小不一的陶锅,旁边备有柴火、扇子以及用香制作的简易计时器。
苏景解释道:“煎药首先要选对锅具,陶锅导热均匀,不会与药材发生化学反应,是最理想的选择;其次要精准控制火候,分为武火(大火)、文火(小火)和文武火(先大火后小火);最重要的是,不同药材的下锅顺序有讲究,比如解表药要后下,滋补药需先煎,矿石类药材则要打碎后久煎。”
苏景随后取出一副治疗风寒的药方,里面包含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等药材。
“这副药中的麻黄需先煎,因其含有□□,先煎能去除部分毒性,减少副作用;而生姜则要后下,以防长时间煎煮导致有效成分挥发。”
他一边讲解,一边将麻黄放入陶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水量没过药材三寸),先用武火煮沸,随后转小火煎煮一刻钟,再加入其他药材,继续以文武火煎煮一盏茶的时间。
林薇在一旁认真记录:“麻黄先煎一刻钟,其他药材后下,文武火煮一盏茶时间……师父,为什么不同药材的下锅顺序会影响药效呢?”
“因为不同药材的有效成分耐热性不同。”
苏景解释道,“比如生姜中的姜辣素,长时间高温会被破坏,所以要后下;而麻黄中的□□,需要一定时间的煎煮才能去除毒性,所以要先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