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唐屿安排的大琴房在老教学楼的西侧,一楼靠近器乐教研室,原先是给独奏比赛做彩排预备用的,现在只留了两把琴,一架施坦威,一架贝希斯坦。
下午最后一节下课后,江临舟绕过小操场,提着琴包走进去时,屋内空无一人。
和上次不同,这一次,陈雨薇没有来。
琴房很静,连墙角那台老空调都没开。
他走到窗边,先把窗帘一半拉上,只留右侧透光。
光束斜斜落在琴盖上,灰尘极少,像是被人专门擦拭过。
他坐下,把琴盖掀开,一如唐屿所教,没有热手,也没有跑音阶,先闭眼。
他在脑中默背了两段配器示意的段落,然后深呼吸,把手抬起,极缓地落下。
第一首是李斯特的《叙事诗》。
不为演出准备,只是为了练手。
指尖的动作一开始还带着惯性记忆的迟钝,但没多久,他就察觉到手指之间的反应力变得比过去更敏锐。
真正稳定的技术,不只是手指的灵活,而是由大脑对动作路径的提前建模,加上身体肌肉记忆的自动协同。
演奏不是控制每一下,而是让身体预知下一步,并在惯性中维持精度。
尤其是左手无名指,曾经最难控制的一根,现在在慢跑和慢击训练后,竟然能不带多余噪音地完成断奏和收尾。
江临舟此刻能感受到那种“提前一秒钟的知觉”
。
哪怕他还没按下琴键,他已经知道那个声音该是什么质地、什么重量。
像是身体里藏了一块干净的石板,每个触键动作,只是把那块板上的线条描出来而已。
他在琴上练了整整一个小时,练断奏、练内声部转换、练速度滑移。
每一项都不是为了弹一首完整的曲子。
而是为了让那些曾经拼起来的技巧重新变成肌肉的本能。
那种进步,不是飞跃式的,而是润物细无声。
身体的反应变快了,稳定性提高了,甚至在一些曾经略显吃力的指法组合上,也出现了久违的轻松感。
他能感受到自己的手指更听话了,落键更稳,哪怕是过去总觉得别扭的左手无名指,也终于找到了力的支点。
他忽然意识到,这种“松动”
,不只是技巧上的事。
他正在经历一场迟到的成长发力。
十五六岁的男生,正是骨骼拉伸、肌肉增长最快的时候。
过去那些做起来总显勉强的细节,现在变得顺了、水了,仿佛身体终于跟得上意识的速度,哪怕不是突然突破,至少也不再拖后腿。
他不知道这状态能持续多久,但此刻,他能感觉到:身体在帮他,而不是限制他。
现在,他感觉自己正在突破那个“准备期”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