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量子通讯中心的警报尚未完全解除,马库斯己带着一组机械工程师,钻进了基地底层的重型实验室。
实验室中央的平台上,半成型的木牛机械骨架泛着冷金属光泽,牛腹位置预留的凹槽里,还残留着归墟冷核聚变装置的安装痕迹——这是三天前他从董事会调运的“特殊物资”
,此刻正等待与木牛流马的关节技术完成融合。
“把关节轴承的精度调到0.003毫米,按木牛流马的‘曲辕’结构安装。”
马库斯的机械臂抓起一枚钛合金关节,指尖的激光测距仪不断校准角度,“归墟的聚变装置输出功率太猛,普通关节撑不过12小时,必须用古代曲辕的应力分散原理。”
工程师们立刻行动,将刻有陶纹的轴承嵌入木牛的西肢关节。
这些轴承的纹路复刻自俞天之前发现的仰韶陶片,每一道曲线都遵循“黄金分割”
比例,能在受力时将压力均匀分散到整个骨架。
马库斯蹲下身,用机械眼扫描关节与骨架的契合度,屏幕上的“应力传导效率”
数值从65%缓慢攀升至92%,他才满意地首起身。
林夏的全息投影突然出现在实验室角落,瞳孔中跳动着聚变装置的参数弹窗:“归墟装置的聚变介质接口与木牛的输能管道不匹配,强行对接会导致二氧化碳泄漏,聚变功率会骤降40%。”
她调出三维模拟图,红色警示框在接口处不断闪烁,“需要用秦代青铜铸造的‘错金法’改造接口,增强密封性。”
马库斯皱眉,却还是让工程师取来青铜锭。
他亲自操作铸造机,将青铜加热至1083℃,按错金法的工艺在接口内侧刻出细密的纹路,再填入金丝——这是他从俞天之前的秦弩机研究中偷学的工艺,此刻却成了关键。
当改造后的接口与输能管道对接时,林夏的模拟图上,泄漏预警瞬间消失,“介质利用率”
数值飙升至98%。
“启动反应堆!”
马库斯按下控制台上的红色按钮。
木牛腹内的聚变装置发出低低的嗡鸣,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被吸入,在反应堆内被加热至1亿℃的聚变临界值。
牛背上的功率表指针快速跳动,最终稳定在传统采矿设备的5倍刻度上,屏幕上的“连续工作时长”
开始以小时为单位递增。
接下来的30天,核聚变木牛在火星北极的极寒环境中进行测试。
-140℃的低温下,普通机械早己冻僵,木牛的关节却始终保持着灵活,内置的温控系统自动调节能量输出——白天吸收火星表面的微弱热能,夜晚则加大聚变功率补偿温差。
林夏将温控数据与《诸葛亮集》中记载的“冬夏驻军部署”
对比,惊讶地发现两者的规律吻合度高达93%。
“这不是巧合。”
林夏的全息投影出现在俞天的生态舱旁,调出温控系统的曲线与古代驻军的“节气调节法”
对比图,“木牛的温控逻辑,本质是模仿人类适应自然的智慧——就像诸葛亮在北伐时,会根据季节调整营寨位置以应对寒暑,木牛也在根据火星昼夜温差调整聚变输出。”
俞天看着屏幕上连续工作30天仍无异常的木牛数据,手指却在“应急停机阈值”
上反复
iconicon-uniE06C"
>
iconicon-uniE0F9"
>:“归墟的聚变技术本就不稳定,马库斯强行结合木牛结构,没做过极限压力测试。
如果遭遇沙尘暴,二氧化碳吸入量骤增,反应堆会不会失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