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培育舱的红光将俞天的影子拉得很长,他蹲在培养架前,机械义眼的扫描光束在土豆表面游走。
第三茬收获的块茎刚从无菌土壤中取出,表皮还沾着
iconicon-uniE0D3"
>
iconicon-uniE0D2"
>的陶土——这是他坚持用仰韶遗址同款黏土改良的培养基,此刻正以最首观的方式回应质疑。
培养舱内的温度稳定在22℃,湿度保持在65%,这是林夏根据陶纹推算出的最佳生长环境参数,与地球同纬度土豆产区的自然条件惊人地相似。
“第17号样本,芽眼间距1mm。”
俞天用镊子拨开块茎顶部的绒毛,机械义眼自动校准焦距,将螺旋轨迹投射在舱壁的全息屏上。
屏幕左侧,三足钵的陶纹拓片正缓慢旋转,两条金色曲线在放大至千分尺刻度时,几乎重叠成一条线。
他轻轻转动土豆,让每个芽眼都清晰地呈现在扫描范围内,机械义眼的数据流如瀑布般刷新,记录着每个芽眼的坐标、间距以及螺旋角度。
沃克的老花镜第三次滑到鼻尖,他慌忙扶正眼镜,手指在数据板上飞快计算:“1、2、3、5……斐波那契数列的衍生误差值出现在8mm段,正好是5+3的和。”
他突然按住俞天的肩膀,指腹戳向土豆底部最微小的芽眼,“这里!
0.1mm的偏差,和陶纹第19圈的波谷完全一致!”
沃克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他将数据板凑近眼前,仔细核对每一个数值,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一首对俞天用古代陶纹来指导现代种植的方法持怀疑态度,而现在,眼前的事实让他彻底改变了看法。
培育舱的恒温系统发出轻微嗡鸣,林夏的全息影像从数据接口浮现,白大褂上的数据流实时刷新着基因测序结果。
“表皮螺旋基因与陶土中的史前植物DNA,存在27%的同源性。”
她的瞳孔弹出半透明弹窗,左侧是土豆芽眼的显微照片,右侧是仰韶陶器的断面扫描,“更关键的是,这种螺旋结构能让根系在吸收水分时形成涡流,提升效率37%——这解释了为什么在同样的灌溉量下,你的实验组产量是标准组的1.8倍。”
林夏的语调平稳,却难掩其中的专业与肯定,作为一个AI,她只相信数据,而眼前的数据无疑证明了俞天方法的科学性。
门口传来钢笔落地的轻响。
负责生态监测的工程师们挤在舱门两侧,有人举着笔记本奋笔疾书,有人对着土豆横截面拍照。
当俞天将块茎纵向切开时,维管束形成的五个同心圆在灯光下清晰可见,每个圆圈的间距恰好对应着五种共生菌群的分布圈层。
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叹,之前那些对俞天的方法冷嘲热讽的工程师们,此刻脸上写满了震惊与钦佩。
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之前的傲慢是多么可笑。
“为什么必须是8种菌群搭配3种蔬菜?”
新来的实习生忍不住发问,声音在安静的舱内格外清晰。
这个问题也是在场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他们虽然看到了实验的成果,却对其中的原理一知半解。
俞天用镊子挑起一片维管束薄膜,薄膜在灯光下呈现出淡金色的纹路:“看陶纹的拐点。”
他指向全息屏上的陶纹拓片,“3是5的前项,8是5的后项,就像陶轮转动时,每3圈必对应5个波峰。”
机械义眼突然切换到热成像模式,土豆内部的能量流动轨迹如金色河流,顺着螺旋芽眼的方向蜿蜒,“这种平衡一旦打破,比如少了某种菌群,涡流就会紊乱,水分吸收效率会暴跌至原来的41%。”
俞天耐心地解释着,他知道,只有让这些工程师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他们才会从内心接受这种看似“古老”
的方法。
林夏的全息影像突然闪烁,调出培育舱的氧气监测曲线。
曲线在第七周时出现陡峭上升,恰好与土豆进入块茎形成期的时间吻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