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但他没注意到,三足钵的纹路在此时突然变红,与赵工口袋里的备用陶片产生共振,陶片背面的30度斜角参数开始在地面投射出红光。
基地的量子通讯终端预热完成,发出嗡鸣般的启动声。
林夏的解析进入新阶段:“‘秦工铸器’不仅指向反物质容器,更包含完整的铸造工艺链——从铜矿开采的‘火法炼铜’,到青铜合金的配比,再到器物成型的‘失蜡法’,这些在三足钵的纹路里都有体现。”
她调出卷20标准化大比武的核心参数,“当时我们验证的秦代精度标准,在这里找到了源头。”
俞天突然想起父母遗留的仰韶陶片,那上面的绳纹与三足钵的纹路存在微妙的相似性。
他让林夏进行跨时空比对,结果显示两者的基础频率完全一致,都是123赫兹。
“从仰韶到秦代,工匠们在器物上留的密码,其实是条完整的技术传承链。”
他的机械义眼闪烁着红光,“归墟文明收割技术成果时,漏掉了这条藏在陶片与青铜里的暗线。”
钻探车外,马库斯试图将三足钵整体搬运,机械臂刚接触钵体,就被一股850牛顿的力弹开。
三足钵的纹路在此时剧烈发光,将他的机械臂映成金色,臂甲上的传感器显示能量场强度骤升至0.4特斯拉,但温度始终稳定在17℃,与液态水的温度完全一致。
赵工趁机将备用陶片贴在三足钵底部,陶片与纹路严丝合缝,像钥匙插入锁孔。
基地屏幕上,“可承星火”
的解析结果震撼全场:秦代工匠己掌握利用核聚变能量的基础原理,“星”
字的上半部分是氢原子的电子轨道图,“火”
字的三点则对应核聚变的三个关键条件——高温、高压、高密度。
林夏将其与归墟文明的核聚变装置对比,发现秦代的设计更注重能量的稳定输出,而非掠夺式利用。
“这就是‘承星火’的真正含义。”
俞天的机械义眼恢复正常状态,屏幕上的坐标与反物质容器储存舱的三维模型重叠,“秦代反物质容器不仅能储存能量,更能像恒星一样稳定输出能量,这才是对抗归墟文明的关键技术。”
他突然想起卷2中青铜剑鞘稳定反物质能量的场景,那些纹路与三足钵的密码,原来遵循着相同的能量传导逻辑。
钻探车的通讯系统在此时突然恢复。
赵工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传来:“三足钵开始投射星图,与归墟前哨站的坐标完全吻合。”
马库斯的怒吼在背景音中炸开,显然他对通讯恢复感到不满。
林夏立即指令量子通讯终端锁定信号源,传输速率瞬间提升至每秒1.2GB,三足钵的完整纹路数据开始洪流般涌入基地数据库。
俞天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解析结果,突然明白“秦工铸器,可承星火”
的终极含义:秦代工匠用青铜铸造的,不仅是器物,更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火种。
当现代技术在火星陷入瓶颈时,这些藏在碎片纹路里的密码,正像远古的星辰一样,指引着突破的方向。
他伸手触碰屏幕上的秦隶铭文,指尖与2000多年前的工匠笔迹重叠,在基地控制室的蓝光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技术对话。
信号恢复后的第3分钟,基地收到赵工传来的最新图像:三足钵的顶部裂开小口,露出内部嵌着的青铜鼎模型,鼎身刻着的“工”
字,与三鼎中“工”
属性鼎的铭文完全一致。
林夏的瞳孔里,所有数据最终汇聚成一句话:“秦工铸器的终点,正是九鼎技术链的起点。”
这句话的字体,与三足钵上的秦隶如出一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