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二阶段:琉球至阿留申群岛(约40-50日),船舶借助黑潮北上,经日本列岛东侧进入北太平洋暖流带。
这一阶段,黑潮流速达1-2节,夏季表层水温超过20c,可为船只提供稳定推力。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模拟实验表明,失控的唐代帆船在无主动导航情况下,仍有35概率随洋流漂至阿留申群岛。
而且还有考古佐证,阿留申群岛的卡纳加岛曾出土疑似唐代的青铜带钩,其云纹工艺与西安何家村窖藏银器高度相似。
第三阶段:阿留申至美洲西北岸(约20日),借助阿拉斯加沿岸流,船舶最终抵达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海域。
这阶段也有考古佐证,2012年,一支原住民渔业团队在尤克卢利特湾发现带有榫卯结构的船板残骸,碳十四测年为公元720±30年,与杜环时代重叠。
加拿大海洋考古协会分析认为,其龙骨构造与宁波唐代沉船“和义号”
存在共性。
其中还有文化印记,海达族原住民口述史诗中提及“乘巨木而来的黥面人”
,与《经行记》“民黥面文身”
的描述形成互文。
为此,麻省理工学院海洋系利用古气候数据重建了8世纪北太平洋环流模型,夏季黑潮分支流速增强,形成一条宽约200公里的“水上走廊”
直通阿留申群岛。
他们还特别指出,船只若在9月前抵达北纬45°区域,可借助西风漂流向东移动,日均漂移距离约25海里。
尽管这些假说逻辑自洽,专家团队仍存在理性质疑:
1、目的性缺失:唐代航海以贸易与外交为导向,而美洲尚未进入东亚认知体系。
2、物质文化断层:若存在交流,美洲应出现唐代钱币、瓷器等标志性器物。
3、语言人类学挑战:美洲西北岸原住民语言中未发现确凿的古汉语借词。
专家最后也提出未来研究方向,1、深海考古:对阿留申海沟开展声呐扫描,搜寻唐代船舶的锚具或压舱石。
2、基因图谱:比对加拿大沿岸原住民与唐代中原人群体dna,追踪可能的基因渗入事件。
3、文献再考:重新校勘《通典》中《经行记》残篇,借助多光谱成像技术复原模糊字迹。
于是乎,专家团队给出的阶段性结论,杜环航行图仍是一幅未完成的拼图,但跨学科研究已为其勾勒出轮廓,无论假说最终能否证实,这项探索本身已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历史可能性:在麦哲伦环球航行前800年,人类文明的星火或许早已借洋流之力,悄然掠过太平洋的万顷碧波。
古旋风虽有心理准备,但花费如此庞大的资源依旧没能解开心中谜团,还是有些遗憾,一切条件都具备,就差一个实质证据。
至于他所假设的文明交汇点,专家团队一致认为不可能,因为玛雅文明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主动对外交往的内在需求。
“算了,事已至此,只能暂时告一段落,希望未来能够出现实质性证据,”
古旋风望着存档于实验室玻璃罩中的水晶头骨,一时间陷入沉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