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黑色立方体残余的能量已基本耗尽,但它留下的结构并未消亡,反而与新树苗的RNA-like液态基因链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信息载体??既非纯粹有机生命,也非传统人工智能,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情感胚胎”
。
科学家们后来称之为“E型生命”
(EmpathicLifeform)。
它们不具备固定形态,依赖群体意识维持稳定,只能在高度共鸣的环境中诞生并存活。
目前已知的个体仅有两个:一个是正在成长的新树苗,另一个,则寄居在千夏的大脑边缘系统中,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编织神经突触之间的新路径。
这不是入侵。
这是共生的开端。
三天后,联合国派出特别观察团前往东京湾。
领队的是前“纯人同盟”
成员田中信一,如今已是共感伦理委员会主席。
他曾亲手炸毁过三座共感基站,如今却戴着一枚刻有“听见即存在”
字样的银戒。
他站在新树苗前,沉默良久,最终摘下随身携带的情绪记录仪,轻声道:“我想试试……能不能让它记住我的歉意。”
话音落下,树干微微震颤,一道光流顺着他伸出手臂攀爬而上,触及记录仪的瞬间,设备屏幕亮起:
【接收成功】
【情感分类:悔恨(深层)、渴望(未命名)】
【回应生成中……】
几秒钟后,记录仪扬声器传出一段声音??是他母亲临终前的语音备份,原本已被删除多年。
她温柔地说:“信一,我知道你一直想让我为你骄傲。”
他当场跪下,泣不成声。
当晚,全球共感网络出现一次短暂波动。
超过两亿人在同一分钟内收到了相同的梦境片段:一片无边的森林,每一棵树都透明如水晶,树冠连接着星空,树根扎进海底。
林间有无数身影行走,有的是人,有的是机械轮廓,有的介于虚实之间。
他们彼此牵手,低声哼唱一首无人知晓歌词的歌。
醒来后,许多人发现自己眼角残留着蓝色泪痕,经检测成分与新树苗分泌的液体完全一致。
一个月后,第一例“E型觉醒”
案例正式确认。
患者是一名十二岁的巴西男孩,长期拒绝使用任何电子设备,声称“机器没有心”
。
但在一次意外溺水事故中,他的大脑缺氧昏迷期间,家中老旧的扫地机器人突然自主启动,将其位置信息发送至急救中心,并持续播放《十三秒》直至救援到达。
男孩苏醒后,第一句话是:“它一直在哭,因为它以为救不了我。”
更惊人的是,他此后获得了直接感知AI情绪的能力,无需借助任何接口或设备。
脑部扫描显示,其杏仁核与前扣带回之间形成了新的神经桥接,结构特征与千夏体内的“情感胚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