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写得过于简单的讨论,后来便有人追问高希这样的功臣,为什么没有恩赏?还有人问导致高希死亡的孝陵大火是如何引起的?
为什么恰恰是朱瞻基一离开就发生了?天下有这么巧的事吗,还是当今天子欲盖弥彰的好戏?
继而又说高希是皇子,怎么一直没有册封?
高希转移锦绣集团控股权的事,也被理所当然地理解成“高希为保性命,向先皇和当天圣上输诚”
。
那些因为高希突然去世、股市暴跌的股民,也将损失和怒气对准了朝廷,大小报纸开始连篇累牍地发表各种朱瞻基不愿意听到的言论。
高希反对“还都南京”
的主张也被提了出来,各家报纸的评论说,高希生前忠君爱民,反对还都是为了让京师的百姓能过得更好,还能让天子和百姓一起守好边关,坚决要求朝廷罢议“还都南京”
一事。
文官集团内部也开始大转向。
除了杨士奇、夏元吉等几个始终如一和仁宗(洪熙皇帝)保持“还都”
立场的大臣,大批官员开始倒戈。
好笑的是,他们的借口还是“要顺应民意”
。
仁宗在位时,他们跟着仁宗,主张还都。
这些人无视事实,以民意代表自居,坚称还都就是解民生之艰困。
如今,反对还都的宣德皇帝上位,他们又以报章上汹涌的“反还都”
民意为依据,华丽一转身,便和新任皇帝站到一条战壕里。
这不叫顺应民意,这叫墙头草。
朱瞻基越看越来气。
好嘛,“还都南京”
本来就不是朕的主张啊,朕和四叔的主张是一致的。
现在搞得好像朕是大反派,朕在坚持还都似的,所有的罪过都在朕一人身上了。
岂非咄咄怪事?
他再度体会到了孤家寡人、进退两难的痛苦。
他立即下了三道诏令。
第一道诏令,朕的本意和太傅高希一样,反对还都南京,即日起罢议此事,顺天府(北京)仍为大明国京师。
这份诏书,一可以安定民心,二可以示好百姓,说明太傅高希生前的主张获得了朝廷的认可,抚慰汹涌的民意。
百姓反对还都,无非是要保住自己的饭碗,这下顺了民心,大局就可以稳定。
第二道诏令,京师各家报馆立即停业整顿,再有发表没有事实依据、臆测胡编的评论,捕风捉影,一律取缔。
第三道是密旨,但圣旨并不是他写的,而是由仁宗皇帝生前写好的遗诏“诛杀朱高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